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如何引导孩子讲实话?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4月23日 10:49  《品行指南针》《品行指南针》 
第四章 诚实
如何引导孩子讲实话?

  “你为什么为我作这一切?”他问,“我不值当的。我从没为你做过什么。”
  “你一直是我的朋友,”夏洛特回答,“这本身就是了不起的事。我为你织网是因为我喜欢你。” -E.B.怀特,《夏洛特的蛛网》

  谁是乔治·华盛顿?

  该轮到麦琪接贝宁了。她把车停在车道上,然后从房子边上绕到了后院。贝宁和外公正在抛球玩儿。

  麦琪和安德鲁离婚了,按法律上规定他们共同监护独生子,也为此作了些具体安排。贝宁快七岁了,刚刚一岁多时父母就离了婚。如今心平气顺的时候,两个人都会承认对方可能其实是个不错的人,只是不合适而已。说他们的关系亲热有点过分,但他们还能以礼相待,而且也越来越达观。跟老师见面或商量看儿科医生时,他们还能说得起来。两人都独居,都为贝宁准备了卧室。有时安排起来颇为麻烦,但他们的境况很平常,比他们所知的其他离异家庭坏不到哪里去。

  他们的状况实际上可能比大部分人还要好一些,因为他们能够指望麦琪的父母为他们带孩子。“带孩子”!这么平淡的说法可不能真正表达贝宁和外祖父母的关系。他们之间的感情要丰富和深厚得多。好在麦琪的父母仍然喜欢安德鲁,而且他也是个好爸爸。麦琪的双亲反正已经退休,虽已六十多岁,但仍然精神矍铄,身体健康。外公的背到了雨天就犯毛病,外婆或许也该多锻炼锻炼,而且(就像女儿反复告诫的一样)因该坚决戒烟。她过去一天要抽上一两包,现在已经大为减少,但麦琪还是期望她能够彻底戒除。

  放学时,一般是外公到学校接贝宁一起回家,而外婆早就在家里给他们备好了点心。他们有时一起读书,有时看电视,有时玩扑克下棋,再有时就像今天这样到院子里玩球。

  “妈妈,看!外公给我买了一只新棒球手套!”

  麦琪走过去拥抱着他,欣赏着他的新宝贝。手套非常精致,就像她当年参加小小联队时父亲送给她的一样。

  “您和贝宁是不错的搭档啊,爸爸。”

  “你知道人家怎么说外公外婆吗?我们尽享快乐时光,情绪坏了就把孩子送回家。”

  “这么说来,你们爷孙俩还得有一阵子才会进屋呢!我先去看看妈妈在忙什么。”

  麦琪从落地玻璃门进了屋,看见母亲正在翻箱倒柜地找着什么东西。

  “我简直老糊涂了,怎么什么都丢。”

  “我帮您。妈,您在找什么?”

  “没什么。”

  “是您的烟吧!”麦琪猜对了。

  “要知道,贝宁在跟前的时候,我是不抽的。”

  “对贝宁不错,可对您不好。希望您别找到。”

  “所以我没让你帮忙啊!”

  麦琪看了看厨房里的桌子和餐厅,又看了看堆满贝宁玩具、书籍和衣服的客厅。“看来贝宁这一天比您过得开心。”

  “真奇怪,”外婆纳闷着,“还有差不多一整包呢。”

  “好了,或许是这是天意。”

  外婆打开水池下面的橱柜,正要把一个空牛奶盒扔进垃圾桶,突然停住手,朝垃圾里看去。她在垃圾里找了一会儿,搜出了一包香烟。“嘿,瞧瞧这儿,”她惊讶地说,“怎么跑到这儿来了?”

  “或许是另一个想戒烟的您在作怪。您还听那些自我催眠的录音带吗?。”

  “我要让你爸爸知道我的厉害,等他…”

  这时,贝宁和外公从后门走了进来。

  “哈里,你的好主意,扔我的烟?”

  他矢口否认,两个人拌了一会儿嘴。

  “如果你没骗人,那就怪了。”她最后说。

  这时,妈妈、外公、外婆的眼睛都盯住了贝宁。他们好像恍然大悟。

  麦琪对儿子说:“贝宁,你有没有…”

  “没有。我怎么了?”

  “你有没有把外婆的烟扔掉?”

  “没――――有―――――!我要上厕所。”他推搡着窜出房间,跑上楼去,把汗衫和新手套丢在了客厅的杂物堆里。

  贝宁上厕所的时候,三个人商量开了。

  等他回来时,外婆已经在厨房的桌子上摆上一杯牛奶和一碟饼干。贝宁高兴起来,因为他最喜欢新烤好的燕麦饼干。而且,他觉得这表示大家把香烟的事已经忘了。

  “贝宁,”麦琪说,“你知道乔治·华盛顿的故事吗?”

  贝宁看上去有点迷惑不解,搞不清妈妈为什么忽然问起一个他从未听说过的人。“谁是乔治·华盛顿?”

  麦琪讲了砍倒樱桃树和“我不能撒谎”的故事,然后说想再问他一个问题。他点点头,开了绿灯。她问是不是他把烟扔了。

  “没――――有――――!”

  “肯定没有?”

  贝宁还在抵触,不过妈妈还是松了口气,因为他终于说:“你会大发雷霆的。”

  “你现在讲实话就不会。”

  “我想把烟藏起来,让外婆找不到,这样她就不会生病,你不是也担心吗?”

  “你就把烟藏在垃圾里?”

  “我不想让她再抽了。”贝宁咬了一口饼干,用力嚼着。“对不起,外婆。”

  “没关系,宝贝。”她说,“外婆照样喜欢你。”

  接着,麦琪说话了:“你现在感觉好点吗?”

  “是的。我做错了吗?”

  “我还拿不准。”

  “你不总是说外婆不应该抽烟。我只是想帮忙。”

  “我知道你想帮助外婆,不过我们问你的时候,”麦琪说,“我们要你讲实话。不论多么难,哪怕是犯了错误。实际上,犯错误的时候就更应该讲实话。”

  麦琪也不知道下一步该怎么办。肯定还得做点什么,这可是个紧要关头。她知道下面的话很关键,但却把握不准是应该表扬他做好事呢还是批评他不说实话。完美的妈妈会怎样做呢?

  “妈妈,撒谎不好。我知道,你一直跟我这么说。对不起。”

  吆!她几乎叫出声来,谢天谢地他接了话茬。

  “不过,妈妈,”贝宁接着说,“你也跟我说过抽烟不好,是不是?”

  外婆抚弄着他的脑袋,仰起头说:“这话从孩子嘴里说出来...”

  外婆拿起那包烟,又扔进了垃圾袋,然后提起袋子拿到了外面。

  点评:贝宁的经历

  表面上看,这件事似乎是撒谎和未经允许拿他人东西的问题。但从贝宁的角度看,情况要复杂得多。进一步分析之前,先让我们解析一下贝宁的感受和内心经历。

  从一开始,贝宁就懂得吸烟对外婆没好处。所以他看到香烟,就按照一个七岁孩子黑白分明的逻辑,把烟扔了。眼不见,心不烦。此刻,他根本没有什么内心矛盾,反而可能自我感觉不错。按照他的想法,他无论如何也是在帮助外婆戒烟啊。

  接着他看到了由此而来的混乱。外婆有点歇斯底里,外公被无缘无故的数落,妈妈被搞得摸不着头脑,甚至有点心烦意乱。然后所有大人都转向了他,而且一下子猜出了事情的原委。这时,他才第一次意识到自己可能有麻烦了,而妈妈也恰在此时开始质问他。面对出乎意料而又单刀直入的问题,他说了谎。从贝宁的本意来讲,他可能根本不想撒谎,这不过是情急时的反应。眨眼之间,他原本的崇高感被别扭和负罪感代替。从某种意义上讲,他撒谎是为了争取到一点时间搞清楚眼前发生的一切。

  去厕所又为自己争取到了更多的时间,也给大家了一个整理思绪的机会,即他给每个人提供了一个迫切需要的自省时段。等他回来,妈妈明智地旁敲侧击,但并未转移话题。她给贝宁讲了乔治·华盛顿的故事,可能多年前她的父母也曾给她讲过同样的故事。贝宁渐渐意识到自己做了不该做的事情。这是他第一次感到自己的品行四面楚歌。这一时刻对贝宁非同小可-即从认为自己的行为崇高,转而认识到自己不仅让外婆生气,而且对妈妈说了谎。

  好在贝宁的妈妈给他机会,让他在意图、行为和撒谎之间建立起了联系。撒谎意味着他丢弃了良好的品行,他的个体不再完整和真实。对贝宁来说这是何等的教训:撒谎就是品行不端的表现和征兆。当然,他没有坚持谎言,这也是他具备道德准则的明证,同时也就揭开的问题的另一方面。

  那么最起码的要求应该是什么?贝宁出于正确的原因(他爱外婆)作了错事(扔掉了不属于自己的东西)。将注意力放在品行而不是香烟或撒谎上,可以引导贝宁懂得这复杂的一切。简言之,麦琪巧妙地为贝宁成长为品行端正的人创造了条件。

  第二次和第三次机会

  品行没有期末考试,而是要面对一次又一次的期中考试,而每一次的试题都不同。贝宁一开始的确对妈妈说了谎。但作为家长,我们不能因小失大,因此麦琪明智地给贝宁第二个机会纠正错误。要求完美必定失望,但如果我们让孩子每时每刻尽力而为,他们通常都会不负众望,我们也一样。

  以贝宁和麦琪为例。如果麦琪中止对话、立规定矩,贝宁就会感到既莫名其妙又愤愤不平:莫名其妙的是为什么他帮助外婆戒烟反而惹大家生气,愤愤不平的是大人们对他如此严厉(这是他的感觉)。麦琪继续跟贝宁交谈,使他有机会解开这些疙瘩。她相信自己的儿子,也相信母子之间的关系。第二次他闯过来了,这往往比第一次就过关还要艰难。他能在第二个时机讲出实话,是因为他信任妈妈,知道她更重视的是最终的结果,而不是对他的错误穷追不舍。

  诚实与品行

  贝宁个性完整,他出于对外婆的爱,并在深信自己是在做好事的情况下,把香烟扔了。他也隐隐约约地感到了自己行为的复杂性,这也是为什么面对质问,他仓皇失措,否认错误,逃到厕所去的原因。这样做很可能是因为问他的问题(你有没有把香烟扔掉)完全不得要领。对他这个未满七岁的孩子来说,主要的是他感到自己非常勇敢、坚强,是个好孩子,而最重要的是他行为的背后有着值得称道的动机。还有什么比让外婆健康长寿、给他做燕麦饼干更重要的呢?

  贝宁的妈妈和外祖父母必须抓住此刻的道德矛盾。问题也不在于以动机为行为开脱,此类哲学命题可以是值得成年人之间或大孩子讨论的话题,对他这个成长阶段的孩子未免勉为其难了。贝宁的行为毫无叵测、自私或欺骗的动机,因此妈妈必须同时强调以下几点并得到外祖父母的支持:

  -爱外婆、关心她的健康当然是好的;

  -当时你自作主张是可以理解的;

  -你的意图是高尚的;

  -但是我们直接问你时,你说了谎;

  -我们向你了解情况时,希望你实话实说;

  -下一次做事时,先想想事后是否可以如实交待,如果不能,就跟我们商量商量。

  只强调一点而不顾其他,可能会让孩子的感受过于单薄。贝宁说谎毕竟不是为了规避责任。如果我们讲清楚所有这些原则和道理,指出处理好这一切并非轻而易举,我们就可以大大激发相互的信任。

  撒谎

  “我不能撒谎!”这已是乔治·华盛顿的名言。或者更准确地说,在证据确凿的情况下(即斧子和被砍倒的树),他能够抓住洗清灵魂的机会,承担责任。所谓国父的这一轶事被传颂到神话的地步,其原因之一可能是因为它证实了我们严父教子的深刻信念。贝宁的故事从一方面表明,他(或任何其他孩子)是因为具有(他认为)不可辩驳的良好而必要的行为动机才撒谎的(因为做了他认为的好事,他才感到不知所措和害怕),后来说出实话,也是出于同样善意和迫切的原因(他希望不辜负妈妈和外祖父母的期望)。

  孩子特别是年幼的孩子撒谎时,往往都能被识破,这也是幸事。他们总是在试探我们是不是真的主张讲实话。诚实是上策。天啊,我们把事情搞得真复杂...这样做不一定就是故意捉弄我们或利用我们的善意。如果你认为自己的孩子从未撒过谎,原因要么是孩子是个出色的表演家,要么是你观察欠细。对我们和他们,试探都是很好的教育手段。如果你的孩子时常喜欢歪曲事实,尽管放心,其他家长也与你同命相联,你会有无数的机会强化诚实的品格。

  或许你坚持认为自己的孩子讲的都是实话、完完全全的实话、没有半点虚假。这无疑是个值得讨论的话题。随着年龄的增长,真实生活中的孩子可能大部分时候给你的是大部分的实话。(比如说,青少年可以学会既讲实话,又略掉你要问及的关键问题。他们仅答你所问,半点不多,半点不少。“那么,你要去谢丽家参加毕业晚会,而且被指定担任司机了?”“是。”这样的回答没有告诉你他不会喝酒,而不少的青少年又错误地认为指定担任司机的人喝酒没问题。)

  孩子心中有自己的一套道理,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生来就会在道德标准上取取舍舍。有时他们能够感觉到自己并不知道真相,有时即使知道也不会表达,还有时,就象贝宁遇到的情形一样,我们的提问并未击中问题的要害。此外,他们也可能担心讲出实情会自找麻烦,干脆对话到此结束。孩子是成年人行为的目击者,他们看到大人的诚实也不是绝对的,也是围绕自身的真理系统运转的。好心的谎言和客套的歪曲往往是社交和工作的润滑剂。以不甚令人信服的理由婉拒晚宴邀请,对你可能不算什么,但如果孩子知道了,可能一时会感到困惑。他们会顺理成章地得出结论:有时撒谎也是可以的。但何时、何地、为什么、用什么方式,却是孩子难以理清的的复杂概念。例如,出于道德的原因不和盘托出实情,本是容易理解的事情。我们的好朋友酒喝多了一点,起身告辞要自己开车回家。我们已经把车钥匙藏起,但她问起时,我们却耸耸肩膀表示一无所知,反而告诉她楼上有个房间还空着。比诚实更为重要的是我们与朋友的关系,特别是我们对她生命安全的关切。在这样的事例中,需要极大的品德力量,才能掌握好真话的尺度。

  我们识破孩子的谎言时,心里一定不好受。我们可以冷静一会儿,搞清楚究竟是谁的错。是不是应该全怪我们本该心地纯洁的孩子?我们是不是误导了他们?我们是不是没有以身作则?他们是不是受到别人或所谓“社会”大环境的不良影响?

  如果他们举起镜子,迫使我们面对自己偶或并非完全严谨的标准,就可以有助于我们自我纠正,在我们追求自我品行准则的过程中为我们敲响警钟。但是,如果我们发现孩子的错误概念有规律地反复出现,就必须认真做点工作了,首先既要对我们自己的想法开诚布公,也要耐心细致地处理后果。(这也可能意味着我们需要仔细审视自己的行为,改变自我。在这方面孩子无疑是最好的老师。)不错,孩子对现实的认识是不确定的,真实与幻像在他们的生活中既矛盾又并存,但很少有孩子不意识到自己在说谎。

  既然我们无法保证百分之百地讲实话,孩子们做不到也就无须大惊小怪了。当实话可能带来令人讨厌的后果而使孩子失去第一次讲实话的机会时,我们不能就此放弃努力。宽容是每个家庭必备的食粮。

  涉及到诚实时,很容易唱高调、说绝对的话。放低调门、从容处理也不难做到。这两种方式都不是问题的关键。家长是人,孩子也是人。我们都要不断进取,作人的意义也在于此。做得好,我们或许可以正视对方,毫无愧疚的说我们已经尽力。有了孩子以后,没有什么比他们更能激励我们不断完善自己,这是我们背后的动力。对孩子来说,没有什么比对我们这些家长的爱更能强有力地激励他们了。我们的德行无法保证他们的德行。我们的过失也不意味着孩子注定会放荡。

  这话从孩子嘴里说出来...

  所有家长无一未曾经历过小宝贝口无遮拦说出实话而造成的尴尬窘态。遭到这种让周围气氛一下子冷却下来的评论的人,往往不是超市里素不相识的人,就是周末晚餐桌上的一位亲戚朋友。孩子品评的可能是一件衣服、一个人身上的味道、说话或吃饭的样子、或相貌。

  -你不应该这么说。

  -可是他真的没头发。

  -那你也不应该这么说。

  -可他就是秃头!

  你拿这有什么办法?一方面,幼小的孩子和家庭及学校以外的世界对话的机会越来越多,他们希望确认自己对不断扩大的现实世界的感受,要搞清楚自己的想法是否正确可是非同小可的事。饭馆里的那个女的笑起来真地象鬣狗吗?那个男人的头真的大得象西瓜吗?如果不大声说出来,又怎么能知道呢?

  我们一方面要求孩子说实话,另一方面又要求孩子不要冒犯他人。一开始许多幼童可能都无法协调这两相冲突的要求。他们首先必须理解社会经纬的微妙、隐私的价值和人与人之间保持适当界限的重要性。所幸的事,随着时间的推移,也只有随着时间的推移,孩子们一般都能够对此掌握到一定程度,使我们带他们去超市或饭馆的时候,不至于心惊胆战。

  如果一个像贝宁这样的孩子,体验到内心更深层次的冲突,即做他认为是正确的事但同时又为此而撒谎,会出现什么情况呢?对家长和孩子来说,这都是一个令人目眩的时刻。在现实生活中,讲实话可能结果无法收拾,学会爱惜自己的品行有时意味着至少不一定在一开始就要讲实话。贝宁进来了,他既是说谎的人,也是外祖母身披盔甲的卫士。

  祖父母

  当我们的父母和我们的孩子朝夕相处、亲密无间的时候,常常会带来神奇的结果。这种关系神奇到让我们不禁感到和我们自己相比,老人带孩子似乎更为出色,至少更能乐在其中。父母对孩子无条件的爱也是老生常谈,但如果祖孙两代意气相投的话,那种爱就有了质的不同:那似乎是无条件地无条件了!

  祖父母可以带来世代的延续。他们讲述自己的一生,讲自己长大的地方,讲时代的变迁。他们让孙子们难得地看到自己父母的生活。当孩子们在大家庭的谱系中思量自己的生命意义和位置时,祖父母指引他们了解自己是谁、从哪里来。第一份工厂工作的故事我们可能已经停了千百遍,但对我们的孩子来说,却是神奇的第一次。这是历史的再现,他们自己的历史。在这方面,祖父母在品行的形成中作用举足轻重。祖父母可以和自己的孙子辈一起超越日常的鸡毛蒜皮和痛苦磨难,共同展望未来。祖父母可以百分之百真诚地说:“别为你糟糕的数学成绩烦恼。你是个有创造力的好孩子。你会好的。说不定有一天数学会成为你最喜欢的课程,你会成为一个火箭科学家呢!”

  在离婚家庭中,祖父母可以加强家庭的稳定、提供一切支持、给与新的希望和爱。无论家庭生活多么充满温暖和关怀,孩子都不会觉得爱太多了。说到底,祖父母给与的是与父母不同的爱和接纳。大部分祖父母都没有日常规矩、纪律的负担。祖父、祖母的家是神奇的地方,即使规矩没有完全打破,也感觉不到规矩的存在。在这里,不吃晚饭就吃甜点竟然是可能的。(当然不能有人告诉爸爸、妈妈,这样才行。)

  单亲父母

  单亲父母的愧疚已经够多的了。他们似乎成了人人攻击的对象。文化批评家把学校的枪击事件、强奸和哄乱都归罪到他们头上。该放松一下了。做单亲父母很累,开销很大,也很孤独,几乎令人难以招架。但单亲也是家长,也要面对与此相关的各种危机和机会。单亲父母和已婚家长一样,可能有好的、有坏的,也可能介乎两者之间。孩子亦然。

  离婚又一次突然变换了面目。不久前,离婚还是一种让孩子和成年人都抬不起头来的耻辱。六十年代和七十年代的到来,使“为了孩子”凑合过日子不再像既往那样是不言自明的美德。然而,近来又出现了一种共识,其主张与旧观念表面上看何止似曾相识,这也没什么可奇怪的。谁知道呢?矫枉过正可能有好处,可以让许多孩子免于在分裂的家庭中成长的痛苦。即使如此,还是会有不少夫妻在关系恶化后选择分手,但谁也不会对孩子们付出的心理和感情代价无动于衷。至少人们意识到离婚的高昂代价后,对婚姻的态度会更为实际,因而做出更好的婚姻选择。

  我们自己从未见到过任何一个对离婚满不在乎、不热切希望情况相反的孩子。据最近的美国人口调查数字显示,我们的单亲人数巨大,其中还包括两百万单身父亲。不认识单亲家庭的人可谓凤毛麟角。此外,几乎可以保证,无论你的家庭状况如何,你的孩子每天都和离婚家庭的孩子玩儿在一起,他们甚至可能是最要好的朋友。

  假设贝宁的父母安德烈和麦琪已经尽一切努力挽救他们的婚姻;假设他们分手的决定是双方自愿的(或随着时间的推移变成了双方的意愿),而且两个人都认为这样做是妥当的。这是不是就一定意味着他们给孩子树立了坏榜样?是不是使他们无法帮助孩子树立良好的品行呢?

  离婚的家长无论他们有什么缺点、错误的观念或错误的决策,仍然可以和孩子一起正派地生活。但是,如果他们对过去的旧事眷恋不忘或陷入愤懑之中不能自拔,就可能间接影响自己和孩子的关系。离婚父母只要对前配偶和孩子坦诚宽厚,就可以不失德行,并培养孩子的优良品质。这对离婚的夫妻来说绝非易事。在离婚的过程中和离婚之后,做家长自然比分手前要艰难,但仍然而且永远是做家长,平时应该顾及的现在仍要顾及,仍然需要合作,仍然是辛苦的,仍然需要交流和对话,仍然是你最为艰巨也最有收获的责任。

  的确,一般在离婚家庭中长大的孩子成熟较早。大部分都学会了外交手段,会见机行事,而且常常会竭力保护自己的家庭和父母。

  时间、精力和亲和对象的分裂可能成为良好品行形成的障碍。在今后一段时期,甚至包括高中阶段,如果我们不谨慎处理、严加监控的话,孩子身上的压力是巨大的,甚至是难以承受的。这也是为什么身处如此困境中的许多孩子盼望长大后离家上大学。大学是他们希望能最终放松的地方,因为他们或许认为自己终于可以过一种完整的生活了。

  有一点是积极的:离婚让你有很多机会让孩子进行内心的深思。这当然算不上乌云背后的霞光,但应该记住有些麻烦孩子是无法被排除在外的。离婚就是突出的例子。

  关于正直品格的对话

  说得多了可能有风险,但诚实本身还不够,而且对孩子、对配偶、对自己,诚实不一定就绝对是好事。我们很容易想见有些人声称诚实,但实际却在鼓吹道德败坏的主张或推动腐败的事业。任何类型的极端主义者都惯于此道。他们全心全意、毫不犹疑地提出令人怀疑的要求(种族的、宗教的或其他什么的)。按他们自己的标准,他们无疑是诚实的,但他们说的未必是实话,而且他们自己也可能根本无所谓正直品德可言。只有在表现出对他人异议的宽容和对其生活的关切时,我们才真正做到了品行端正。这并不等于说所有主张都是合理的或所有人都是清白的。完全不是。德行不等于守着“这是你的想法”这样将人引入歧途的假自由主义主张不放。相反,德行意味着抵制心怀仇恨的人或无知妄为的人或误识偏听的人所提出的欺骗性要求。说到底,如果你的目标是与所有人相亲相好,就难以维护你的德行。

  文学批评家常常认为《哈克·芬历险记》是最经典的美国小说。哈克经历的紧要时刻可能正是他为了保护吉米躲避追捕黑奴的人而撒谎的时刻。他冒着生命危险,打破成规,为的是维护自己的原则。马克·吐温后来在描述哈克的困境时说:“在道德危机的紧要关头...善良的心和扭曲的道德发生了冲突,最后道德败下阵来。”只有文学天才才能如此精辟地总结出父母不断从孩子身上看到的东西:孩子们比自己想象的要好得多。

  贝宁睡前的母子对话

  -枕头底下是你的新棒球手套吗?

  -放在这儿行吗?

  -当然可以,真好看。比我在你这个年龄外公给我买的好。

  -你觉得外婆真的会戒烟吗?

  -她如果能就太好了。

  -妈妈,你抽过烟吗?

  -你怎么想起问这个。我十几岁的时候偷过她的烟。

  -你没有吧!

  -我偷了。糟糕极了。我抽了一支又一支,最后都吐了。

  -真恶心!

  -没错。从此再没抽过。

  -你和爸爸都不抽烟,我真高兴。

  -你怎么样?今天够你受的。

  -对不起我撒谎了。

   -最后你还是说了实话,这是最重要的。下一次我问你的时候,你可能第一次就讲实话了。

  -外婆生我的气了吗?

  -当然没有,她爱你。你要知道,帮她戒烟是件好事,只是你的办法不那么高明。

  -我是想做对的。

  -很难说什么是对的。外公跟我讲过的一句话或许对你也有用。每当想做什么的时候,就想想你能不能面对我和你爸爸告诉我们。如果不能,就最好不做。这也是为什么你有什么事都可以跟我们谈。

  -好吧。你的手套还在吗?我们可一起玩儿捉...

  -我们不是刚刚把你捉住了吗?不过如果你说的是捉“球”的话,没问题。现在睡觉!

(选自[美]麦克尔·李维拉博士 约瑟夫·迪·普里斯克博士著
江红译 《品行指南针》)

声明:本文由著作权人授权新浪网独家发表,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Powered By Google

相关链接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