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大家好!
主持人 : 各位新浪的网友大家下午好!今天我们非常荣幸邀请到中国社会科学院的陈一筠教授来与大家一起探讨家庭教育中如何处理孩子青春期出现的情绪、情感的问题。陈教授您好。
陈一筠 : 您好。
主持人 : 首先允许我介绍一下陈教授的简历,陈一筠教授1964年毕业于北京大学,1978年考入社会科学院,被公派到加拿大阿尔达大学留学,1987年再次被派往北美,作为中国教育领域专家前往洛杉矶加州大学,90年代,陈教授再次到美国哈佛大学、罗杰斯大学和欧洲的哥本哈根大学等访问和讲学。陈教授思想丰富,提出很多独到的见解,并且热心公益活动,将青少年成长作为重要任务。2002年创建“青苹果”杂志、家长学校、热线还有少男少女门诊等等。下面我们提问开始。
一说到青春期问题,家长就会想到孩子的早恋问题,家长最关心是早恋与孩子学习是否有影响?
陈一筠 : 我觉得很多家长和老师都在讨论早恋问题,首先我说两个故事给大家听,大家对早恋这种担忧,有的家长可能是按成年人这种思维方式,看见男女在一起,又没有结婚,又有恋的倾向,其实这是一种对孩子不是很准确的暗示。我曾经在宣武区的家长学校里面讲课,其中有这么两个家长,我想我们网友可以评价一下这个家长提的这个问题。
有一个家长说陈老师我那个儿子长得特别的漂亮、潇洒,可是最近发现他跟一个丑女孩在街上溜马路把我气疯了,我说这碍你什么事?他说这不是早恋吗?我说你跟儿子谈了吗?他说谈了,他说我们班都有大姐姐、小妹妹,就我傻冒,他说你干嘛管我?我说你这个家长,他有一个大姐姐比他大四岁这个女孩,跟他聊聊天没有什么问题,后来这个家长说那不行,那聊着聊着就会出问题。我说那么你的儿子如果跟一个美女孩在街上走,妈妈就说如果他跟美女孩在街上走那我就同意了,我说你同意什么?同意孩子早恋?
所以有时候家长他们恨不得自己的儿子跟哪个女孩在一块就是未来的儿媳妇,他们用这样一种眼光看待孩子,暗示孩子,弄得有的孩子搞不清楚到底是恋不恋了,有的青春期逆反心理很强,你不恋吗?我恋给你看,真的恋起来。家长对孩子的担忧有的时候不切合实际,这个家长举的这样一个例子,大街上男孩、女孩在一块多了,都是恋吗?
还有一个爸爸说我儿子情人节那天买了20多张情人卡一个一个寄出去了,这么点小孩13岁有多少情人?这是说孩子早恋。我说哪天你带你孩子来我们聊聊天,结果这个孩子非常勇敢来了,来了以后孩子一见面就说,我这个老爸太封建了,过情人节那天我们班同学都买了很多情人卡,我喜欢上面的画,喜欢上面写的字,我送给老师、表姐,还有同班要好的同学,陈老师你看这个卡上写的不是关于恋爱的事,都是祝福啊。
大家想一想像这两个家长情况是不是属于很大的误解?其实家长担心是孩子交往异性朋友,我倒觉得现在独生孩子如果他到了青春期,他还不懂得跟异性交往,不愿意交往,或者是反感,那倒是不太正常了,你说是不是?
主持人 : 现在还是有一个沟通的问题,现在父母与子女的沟通,也是大家都比较关注的一个问题,您能不能告诉我们家长怎样能与孩子进行有效的沟通呢?
陈一筠 : 我觉得现在不是沟通的问题,是家长所得到的信息和孩子的信息不同步,家长的观念跟孩子的观念截然不同。这样的话沟通起来就很困难了,我想在这跟网友们,特别是我们网友当中的家长朋友和老师,我们应该了解一下,少男少女的交往,我们如果没有一个好的正确的观念,你就很难跟孩子沟通了。
其实今天的独生子女跟异性同学的交往是特别的有意义的,这种交往我觉得绝大多数不存在恋爱的这种性质。首先是孩子找个玩伴,因为我们独生子女都比较寂寞,在儿童期家长都知道,父母哄着孩子玩,买玩具跟他玩,带他上马路、商店。但是青春期孩子他不跟家长玩了,他一定找同龄人,这些孩子在同龄人当中找到玩伴,而同龄异性特别好玩,因为男人来自金星,女人来自火星,异性相吸,同性相斥,大家知道两个磁场在一起一定会有吸引力。
所以说由于有这种磁场的作用,孩子们在玩的娱乐活动当中跟异性玩得特别感兴趣,就特别的开心,我们成年人都知道男女搭配干活不累,是不是?所以说这样一个自然状态下,青春期就是性发育成熟期,性发育是体内的荷尔蒙启动,它是一种化学的元素,不同化学元素从此在男孩和女孩的体内,是不同的磁场,就男女搭配干活不累。比如我们唱歌、跳舞、逛马路、上公园、上饭馆都是男男女女在一起,大家觉得非常和谐,不要以为男孩和女孩上公园、玩一玩就是早恋。如果家长把这个思想放弃了,跟孩子多沟通,这个同学是男孩还是女孩?如果是男孩你会反对,你就特别强化孩子这种男女孩子不能在一块玩的意识。
有时候孩子没有意识到我跟张三、李四好,因为是他体内荷尔蒙自然吸引力,他没有强调我一定要找个女孩玩或者一定找个男孩玩,反而是家长老师问是男的还是女的,强化了男女在一起说不清的问题,不是那种事,是那种事他也说不清了。家长的观念对孩子娱乐性的交往,另外孩子在一块玩,在一块交往还有助于解脱一些心理的烦恼。
大家知道青春期特别容易有烦恼,身体正常不正常都会烦恼,还有他的父母关系不和,他也烦恼,功课压力大也烦恼,等等这些烦恼跟谁在一块最能解脱烦恼?当然跟同性同龄人也会解脱,但是跟异性在一起更能解脱烦恼,因为异性是带着磁场走向你的心扉安慰你。很多少男少女交往在家长看来是早恋,在我看来是一种心理救护,正因为有这样少男少女之间交往,从自然的心理上满足他需求之后,他才能够正确的去生活、学习。为什么异性的磁场治疗呢,我们都用过核磁共振,就是磁疗。
主持人 : 现在出现大家比较关心的新的早恋形式,就是网恋,让一些家长特别头疼。网恋比现实中的早恋更难处理,陈教授您看怎么对待这个问题?
陈一筠 : 在这方面仍然存在家长跟孩子沟通的问题,平常家长如果跟孩子有很好的关系,就孩子上网的遇到一些现象可以跟孩子多多的交谈,在这种交谈当中,自然就把那种网上认识一些陌生人的这样的一些不确切、不真实的信息的可能性家长就给孩子排除掉的。
但是我看要说孩子网恋看多大孩子,如果15-18岁,在网上没有真正交异性朋友之前,他在网上练习一下也不错,特别是有些内向、腼腆孩子,我们把早恋改成早练,自然是练习不要那么紧张了。我觉得有些孩子不善于言辞,不善于交往,特别是在异性面前特别紧张、特别尴尬情况下,在网上先跟异性交往没有什么害处。但是提醒孩子在网上认识异性朋友聊聊天可以,彼此增进学习,看谈的内容你就应该判别得出来对方跟你聊天的企图是什么,如果有特别知心的朋友,不能够随便的去见面,见面的时候一定如果说小一点的孩子,一定有跟朋友,好朋友,知心朋友一起去见面,或者在告诉家长情况的情况下去见面,万一出现意外家长好知道你的发生了什么情况。
但是我建议青少年朋友,在网上认识的异性又不是一个城市的,特别是这种情况下,要去见面,或者是就算同一个城市非常的不了解,而且约会的时间、地点都有些奇怪的话,你应该警惕了。在这方面我觉得青少年谨防的。
主持人 : 现在青少年他们的自制力和辨别能力都很差,如果孩子辨别力不强,上网是很危险的,很容易受骗。现在跟网络联系在一起的时候,我们还担心一个问题,现在好多孩子他们都沉迷于网络上面的游戏,我们家长怎么样引导孩子呢?
陈一筠 : 作为父母来说,还是应该平常跟孩子有沟通的良好的习惯,而且一家人在业余的时间去安排一些父母刻意的设计和安排一些有助于孩子身心成长的阅读、听音乐,比如家人集体外出的活动,尽量减少孩子利用业余的时间泡在网上的时间。
如果说家长平常跟孩子有良好的沟通,孩子在网上做什么,一般来说应该跟家长取得一个联系,而且家长也应该约法三章跟孩子规定一些规则,比如上网的时间不能超过多少时间,上网的范围尽量的让孩子能够告诉家长,我觉得这个取决于家长平常跟孩子的关系。
主持人 : 我觉得现在很多孩子存在着一个问题,不仅仅是和家长的一个沟通,他们在学校里也遇到很多问题,比如在学校里跟老师,跟同学这个沟通孩子怎么来解决这方面的问题呢?
陈一筠 : 我觉得这个沟通是一种人际交往的智慧,还是需要有练习的,如果你的孩子平常没有跟家长之间练习沟通的习惯,他跟别的人沟通也是有问题的。
另外如果说他一开始被说成早恋,被压抑住,不许跟他跟异性交往,一旦在哪一个时候,哪一个年级碰到特别令他感动的朋友,他一头就会陷进去。所以我觉得还是要鼓励孩子多在大庭广众之下,光天化日之下来跟异性同学交往,这就涉及到学校除了学习以外,要有意安排一些有男女孩共同参加活动,让他们有理直气壮的力量跟社会公开的接触,互相都在眼皮子底下,不会出什么圈。家长也应该适当的鼓励,现在都是一个孩子,只有一个性别,没有什么异性,到青春期体内荷尔蒙的作用一定会被异性吸引。家长应该鼓励家长建立友情,友情是不说专一、天长地久的话的。
家长如果根本不允许孩子跟异性同学交往,孩子没有机会跟异性交往,一旦交往就会出问题。还有的孩子不敢告诉父母或者老师自己跟异性朋友交往,老师会干涉,或者家长禁止,就逼着孩子转入地下,所有的坏事丑事都在地下发生。家长跟孩子平常的沟通,他们聊天,家长的态度,有什么方法,那就是平常你要关注到孩子,比如我们家长说过来过来孩子,我跟你说说你跟那个同学打电话怎么回事,不要采取一个追问式的打破沙锅问到底,或者是监察式、审判式谈话,要很自然。比如我们在电视节目上看到少男少女或者青年男女交往,跟孩子聊一聊平常你们班同学男女关系怎么样,而且聊天机会要选择在娱乐、轻松环境里面谈,而不要说很紧张,孩子本来考试,没有考好,正好在吃饭的时候非要跟孩子谈这些问题,最好不选择孩子在吃饭的时候谈,最好妈妈跟女儿,我们一块儿收起衣服来,或者我们摘扁豆,一边手里干着活,一边听听孩子说学校里面的事,这样有一个共同的话题,让孩子不觉得你是在追踪他个人,你是在谈一个普遍的现象的时候,谈别人现象的时候顺便问到他态度的时候,你看得出来孩子在这方面有什么信息给你,就算谈话进行不下去,你们手头还有活干,也不会很尴尬。
现在有些家长,因为平常有了问题,开了家长会憋了一肚子气,老师反映不好的情况下把孩子纠过来谈,这种方法不好。找一个恰当的、轻松的气氛,或者两个人一块干一样活的情况,不要把这个变成对孩子的审查、审判,是一种交流,这里要求父母跟孩子保持一个平等的关系,好像朋友一样。我想每一个孩子都愿意跟朋友谈话,不愿意跟父母,为什么?因为父母都是居高临下,就需要父母改变一下权威和态度,就是要大于加等于这样一个态度。大于你毕竟是一个孩子的家长,你是家长不是说你有权威,而是说你关心他,让孩子体会到你是在关心他,是在理解他这样一种成年人。
然后等于就是做朋友平等,你就要把话筒给孩子一部分,让他说,倾听,你倾听,有些父母就特别不善于倾听孩子,倾听孩子说出一句什么话把马上反驳。或者你如果说的话里面有不恰当的地方,孩子对你提出批评意见的时候你也要接受这个批评,甚至我们有些父母委屈了孩子,或者有些话说得错了,家长也要勇于跟孩子说对不起这方面我还不太明白,或者我刚才记错了,你要大胆的承认错,这有是向孩子展示说每一个人都可能说错话,只要认错就是一种追求真理的表现,孩子今后他就会学习这方面的品质。
总的说来,家长跟孩子沟通主要是态度的问题。至于说沟通的内容有的时候像因特网这个东西,家长大多数没有孩子上的时间多,或者没有他知道的信息多,你还不能够说你说的内容就绝对的正确,或者说你就有资格给孩子进行这方面的这种教导,所以要平等一些,这就是我们中国家长很难做到的民主和平等。
其实我自己在国外学习过,我经常听到这些家长说对不起,很抱歉这样的话,我开始因为八十年代初,家长跟孩子怎么还有对不起?很抱歉呢?就说明我们这种文化,就是一种家长权威的文化,是一种不民主、不平等的文化。可是现在孩子们看电视、电影,看很多国外的东西,他觉得外面青少年跟家长不是这样一个服从和权威的关系,他也就想对家长权威式的口吻或者姿态表示反感。所以我觉得还是方法,还是态度。然后寻找机会,还不是说沟通和内容,沟通和内容,要看你是哪方面的信息不清楚,你要善于用技巧让孩子把他知道的事情告诉你,或者他困惑的问题告诉你。
主持人 : 刚才陈教授讲到家长和孩子的沟通问题,但是有时候孩子犯的错误,家长也不得不摆出一个批评的姿态来对孩子进行一些教育。有时候孩子就会产生一些逆反的心理,怎么样批评孩子给他解决真正的问题?
陈一筠 : 我觉得批评孩子是没有错的,家长不能不批评,你做错了事你还不能鼓励和表扬。但是问题在于哪里?在于问题我们家长平常不跟孩子做任何的交流、沟通,不做任何的积极鼓励、赞扬都没有,一开口跟孩子交流就是批评,这让孩子很反感。我们家长善于发现孩子的优点,他犯了错误批评他,鼓励和批评之间很平衡,孩子好接受。你一开始批评孩子会失去自尊,他觉得我在妈妈面前没有面子,在家长面前我太失败了,我总是不好。所以有些孩子就会破罐子破摔。另外有些孩子就会去寻找那些能赞扬,能够夸奖他的人,大家知道能赞扬,能夸奖他的人有的是真话,有的是假话,所以那些人在网上网友之间都不是批评,都是说好,看到你写的东西真好,看到你幻想真好。
其实网上的迷恋也来自一部分缺少自尊,缺少在现实生活当中鼓励、表扬,这样的孩子更容易在网上沉迷,因为他是弥补他自尊心的损害,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
所以我觉得好像有教育学家这样说,一个缺少鼓励和赞扬的孩子,就好像植物缺少阳光、雨露,他会枯萎的。我们孩子最吝啬就是对孩子赞扬、鼓励,最不吝啬就是批评。当然家长对孩子批评也是对的,但是批评也要摆事实、讲道理。有的家长不是去说事实怎样,为什么你错,错在哪,老是用那种非常伤害孩子的话,这辈子我看透了你,除了上网之外你还有什么出息,或者你这么不要脸,这么点小孩怎么样了。这类下结论,戴帽子,这不叫批评,这叫指责和打击孩子的自尊心。还有孩子没有倒垃圾,你跟你总是不听话,总是不倒垃圾,难道孩子一辈子都没倒过垃圾?不要说总是,这次就说这次的事。批评要注意,不算老帐,不要把过去的事翻出来说一遍,过去的事就过去了。
另外不去伤孩子的面子,批评完了也不要说妈妈批评完了一段,爸爸再说一段,不要。一个家长发现孩子的缺点批评完了就行了,不要爸爸回来再说一遍,这种方法都让孩子逆反。因为现在三口之家,如果爸爸妈妈都站在一个战线上孩子觉得孤立无援。反而说在某些事情上其中有一个家长要做一个中间调和的角色。
主持人 : 现在大家都知道青春期的这些孩子,都比较有创造性,比较有激情。但是可能这些孩子做出的事情在大人的眼里,感觉很荒唐,很冲动,家长对孩子的这种行为,要怎样一个态度来对待呢?
陈一筠 : 怎么说呢,孩子到了青春期,是一个什么时期,在儿童期的时候,他不能去创造什么,他那时候智慧还不够,他就听从妈妈、爸爸随便怎么说到就怎么做,往东就往东,往西就往西。但是孩子要独立,一定要做一些比较有风险的事情,或者家长觉得很荒唐的事情,但是他必须要走向这么一个过程,他才能走向独立。这时候家长既不能站在前面挡住他们,又不能在后面拖着他们,要护航,看他们主意,让他们试一试行不行,但是不能超越什么样一个极端,不能道德一个他到一个阶段。
比如小孩走路,他不完全会走,他一定要甩掉父母,走着走着就摔跟头,大家觉得孩子不要牵着走,自己走多荒唐,但是孩子通过这个过程学会走路的。青春期的孩子也是通过从不独立变成独立的一个成年人,这个过程一定要有。家长要管不是孩子创造力不会这样一个要求,而是说他在什么问题上,用成年人的经验告诉他,告诉他做过分了,这个不行。
比如孩子要试试我一定要去喝点酒,爸爸喝酒,爸爸抽烟,我尝尝抽烟怎么样,像这类事情家长就要管,就要告诉他抽烟是有害的,尽管爸爸抽,对家里人都不好。除此这一类不该有的,有害健康的,或者有害于别人或者家庭的行为不能尝试之外,我觉得其它的能够开发孩子创造力的事情,家长应该尝试。
我前两天去深圳一个家长来找我,她有一个13岁的女孩,那个女孩非常喜欢音乐,她想学音乐,但是妈妈说一定说你学外语,业余的时间全部要孩子学外语,孩子非常的痛苦,她就说我就喜欢唱歌、听碟,嗓音也很好,妈妈就不许。在音乐方面也许这个孩子比较有创造力,就算她成不了音乐家,13岁开始,她也是一个很健康、活泼,将来对文艺很爱好的孩子,妈妈为什么要扼杀她这种创造力呢?而一定要强迫她说父母觉得学外语将来可以出国什么,像这类事情发生在家长和孩子之间矛盾里面很普遍的。
主持人 : 现在有些孩子特别自私,家长怎么从道德方面来教育孩子?因为前一段时间我们去贵州,巡回报告会到贵州就有很多家长提出这个问题,比如哪发水了,家长说我们捐点钱,孩子就会说为什么我们自己还不够花呢,就这样。
陈一筠 : 怎么说呢,孩子没有天生自私的,孩子的自私,尤其是独生子女,我觉得我们很多父母,我这次特别告诉那些刚刚生孩子的父母,父母把孩子宝贝起来,什么都不要他做,什么都让他,什么都给他一个人吃,一盘菜孩子很喜欢吃,家长恨不得什么都推在他面前你就吃吧,这种方法把孩子教育出来,他怎么不自私?如果我们看到青春期孩子自私是家长教育方法的反映,是家长教育内容的反映,应该反省家长本身。
当然独生子女他没有兄弟姐妹可以牵挂,平常家长没有给他牵挂机会,他确实就显得比较自私。另外我觉得社会对孩子的影响也是,比如对钱,对物质的贪欲,这些东西我们在成年人看到很多,所以确实对孩子有些影响。我觉得要让孩子改掉这个毛病,或者不要学到自私的方面,我觉得从小还是让孩子跟许多小朋友,同龄人有分享的机会,你比如你家里独生子女,没有上幼儿园,能不能在周末把他同龄小朋友请来,买一个苹果,家长示范他把一个苹果切成好几块,分给那些小朋友,让孩子知道什么都不是自己独占的。家长还要让孩子力所能及的做一些家务,总给他这样机会他就懂得自己生活着跟家长在一起,或者跟小朋友在一起,不仅是我一个人,还有其他的人,他就有这种分担、分享锻炼机会。
一个孩子如果完全没有这些机会,他真的就是很自私的,因为他觉得周围的人向他表示的一切的行动都说明大家是为他活着的,那他怎么就会大公无私呢?
主持人 : 现在还出现一种特别奇怪的现象,好多家长害怕孩子,孩子一发脾气家长很无措了,您怎样看待这种情况?
陈一筠 : 这是一个极端,家长小的时候对孩子非常凶狠的家长,等到孩子长大一点,到了青春期个比你大,力气比你大,他反过来对你凶狠的时候家长走到另外一个极端,怕孩子,怎么说呢,欺软怕硬,孩子小的时候是软弱的,弱势群体,家长对他非常强。等他到非常强势群体的时候,你非常害怕他了,这是家长心态一个习惯。
如果说家长平常也能和颜悦色对待孩子,孩子不会这么还很,如果家长教会孩子讲事实摆道理,而自己这是这样,孩子不会凶,是这样一个过程培养。如果到了凶的家长没有办法招架的情况下,或者是动手的程度,我觉得这个孩子确实是很麻烦了。
如果是到这种情况下,家长真的要注意,因为我们媒体上报道过,有的孩子打家长,殴打也有,甚至伤害的,甚至致命的都有,这是个别的,不过家长要注意到平常孩子的习惯是怎么养成的。
主持人 : 咱们中国传统教育棒打出孝子,西方教育都是讲民主。咱们怎么看待中西方教育的比较问题?
陈一筠 : 我觉得打孩子在西方的法律上是犯法的,如果说小则一两岁孩子,比如做错点事,为了让他记住拍拍屁股两下,这个可以接受,因为小孩子你跟他讲太多道理他不懂。但是一旦孩子智力发展到像十岁以上,青春期到来的时候,他智慧增加了,他有一定理解能力这个时候不能打了,讲道理了,君子动口不动手,所以我认为对青春期孩子来说打是绝对要禁止的。
这个不是说西方和东方的问题,这是尊重孩子,因为我们法律上规定,10岁的孩子就有行为能力了,10岁的孩子,比如说有好多事情他就可以做选择了,比如父母要离婚,我们法律规定10岁孩子可以自己表态解决跟谁,这就有一个年龄界限。但是小孩子两三岁,一两岁,打也不是像有些父母,为了发泄自己内心愤怒去打孩子,而是你想到为了孩子好,你绝对不会凶狠把孩子打伤,或者打成什么样,你一定要给他什么样的动作,什么样屁股一巴掌,他就会记住了呢?是这样子,要爱护孩子的角度,就不会。
但是我们现在看到有些父母,他们暴力对待孩子,虐待孩子,我们也有家庭暴力,父母对孩子的暴力,现在我们谈的很多是丈夫打妻子,很少去谈父母打孩子,为什么不去谈?就是因为中国人觉得打孩子,打是疼骂是爱,其实这是不对的。很多家长他们动不动就打孩子,实际上你分析孩子做了这么大错值得他打一顿吗?往往这个时候父母心里有火,或者是在外边受了什么委屈,或者是不公平的事情,或者夫妻两个吵了架,这个火没有地方泄,就泄在孩子身上,这种打让孩子觉得非常委屈,没做什么错,当然有一个导火索,孩子说了什么话或者做了什么小事情。这种情况父母特别要问自己,这个时候想把巴掌打到孩子身上去,到底是我心里的火还是孩子的错真值得我去打?应该问内心。而且我们发现少数父母心理上不是很健康,他的犹豫、愤怒、恐惧这些现象都会表现在他对孩子的一种粗暴,这个就是我觉得有些家长如果有这方面的问题,应该去请教心理专家,因为打孩子不是心理治疗的方法。
主持人 : 刚才说到家长暴力问题,很多都关心一下孩子的家庭的成长环境,因为我们也有一个朋友他是经常在社会上有一些喝酒、聊天这种,然后带着孩子,结果孩子现在很小,七八岁看着很油滑、世故,您怎样看待家庭环境对孩子成长问题?
陈一筠 : 我觉得现在的确是这样,我认为首先对父母的言教,身教,身教胜于言教,如果父母本身不读书,他让孩子好好学习,到了青春期孩子他们智慧增长了,他们判别是非、好坏能力增强了,他们就会说你怎么不读书?读书如果是快乐的事你怎么不读书?像有些家长自己喝酒,自己抽烟,而且把这些孩子带到这些场合,岂不是耳濡目染教孩子走这样的路,一定要反对。
我建议首先家长一定要禁止这样不良嗜好,如果养成了,尽量让孩子不接触这种环境,也是应该有这方面的教育,如果说是爸爸抽烟,我就听到过有的儿子说,经常偷爸爸的烟抽,妈妈发现以后不是打一顿就是骂一顿,他就说为什么爸爸可以抽,我不可以抽?妈妈就说了,你爸爸是大人,那就是说他长大一点就可以抽了,那妈妈就不知道告诉孩子抽烟是非常不好的习惯,你爸爸养成了,要一点一点来改,你还没有养成不要去养成,主要从关心孩子角度跟他谈,而不是找一些不成为理由的理由,孩子到了青春期不像儿童一样,他判别你这个说话,这么说我是不服的,所以说我觉得教育青春期孩子,真的是一种要父母的水平。我觉得现在很多父母因为没有训练,因为他们青春期的时候环境非常简单,没有受过这方面教育,轮到他们成为青春期孩子父母的时候他们很无奈,他们采取很多方法,很多方法是不可取的,这个就要父母受一些教育。因为现在每一种职业都有文凭,都有持证上岗,我们为了做了护士,从幼儿园读到小学、中学,专科学校,然后大学。
父母现在有什么学校?我听说父母现在在做杰出母亲的评选,随着这个各个地方应该开母亲学校,开家长学校,来对不同年龄段的孩子,研究不同年龄段的专家,来告诉父母这一段的孩子的发展有什么特点,所以应该注意怎么保护他,怎么样帮他成长,怎么样让他独立,而不要让他摔更多的跟头,每一阶段家长都有功课来学习。现在我们为自己的事业学了很多功课,为做家长这个职业还真没学什么工作。事业是一阵子,做到60岁就退休了,可是家长你做到60岁都做不下来了,因为你还得继续关照孩子,还得关照你的孙子,确实有家长学校的训练。
网友:我的儿子上了二年级,平时很淘气,他在学校总是追着一个女孩子玩,那个女孩子家长找到老师,老师对这个家长说,要注意男女关系。我想问一下,怎么和儿子进行沟通?
陈一筠 : 首先老师这种说法是不对的,一个小男孩追着小女孩玩,我们刚才说到了男女来自不同世界,同性相吸,异性有吸引力,有好奇感,我们看过家家都是男孩跟女孩过,而不是女孩跟女孩过,自然来说男孩跟女孩在一块也是非常和谐的图画。他追着女孩玩并不意味着男女关系问题,这是一种好奇心,或者自然两性磁场的游戏,如果从小这样,长大一些男孩、女孩接触不是很尴尬,老师给家长的提醒是不对的,没有什么奇怪的事情。
网友:我是一个家长,我的孩子对于自己的老师很有好感。我的女儿上高一,这个对她影响非常大,应该怎样帮助她?
陈一筠 : 我不知道这个家长是不是跟孩子有过推心置腹的交流,其实这就是在青春期出现的师生恋情结的一种表现。我们有一个杂志叫《青苹果》,是内部刊物,你们可以打电话或者上网看,上面我们谈到关于师生情结。
因为高一的女孩,我相信这个女孩她平常是没有什么男孩子跟她接近的,但是她长到了高一这样一个青春期,我猜想是15、16岁的年纪,她可能有强烈的阴性磁场,就需要有一个阳性磁场来跟她平和,来滋养她,这个时候她没有要好的男同学,或者她的父母不是跟她很亲近,于是她把她班里面男老师当做她的偶像,在她的脑子里编织故事,也许那个老师什么都不知道。假如老师根本不知道,我觉得家长应该跟孩子交流,这样一种想法,要了解清楚是不是跟老师之间有过交流,如果交流过,影响通过老师消除这个情结,如果没有交流过这个女孩跟父母多做沟通,特别是父亲,因为这个时候孩子脑子里面是在建立青春偶像,而且她需要有一个异性磁场滋养的。因此父母应该多跟孩子多有一些交流、沟通,另外应该鼓励这个女孩多跟同龄异性同学交往,不要把这种眷恋的情结指向她的不现实的一个师生之间。
网友:我在大街上看到我的孩子和一个男孩子搂搂抱抱的时候,特别难过,但是当我跟孩子提到这个时候,孩子拿离家出走来威胁我,我感到特别无奈,怎么来处理?
陈一筠 : 怎么说呢,这些问题都是平常家长可能跟孩子没有什么聊天、谈话的这种情况,突然看见了。其实你平常如果注意观察孩子,就会知道孩子有没有异性朋友,异性朋友跟他的关系发展是怎么样一个发展,如果说你平常跟他说这就是很多的友情的建立,孩子就不要走到那一步路上去,就算是家长发现了,平常不了解你的孩子突然发现你的孩子在街上跟一个男孩子搂搂抱抱这不说明孩子犯多大的错,家长不要说孩子,今天我在街上看见你跟一个孩子搂搂抱抱,这个孩子会很没面子,跟孩子探讨,现在中学生在大街上有肌肤亲近的行为,家长说肌肤亲近本身是表达爱的方式,表达爱的方式大多数人绝大多数情况,按照一个公共道德,应该在隐私环境里面表达,不是在公众场合去展览的。像爸爸妈妈亲密从来不在孩子面前展示,就要告诉孩子遵守一个公共道德,告诉他自己的感觉不要伤害公众的情绪。
第二这种亲近,也未必是什么爱,因为它只是一种肌肤饥渴一种满足,要跟孩子讨论这些问题,如果孩子到了跟异性搂搂抱抱的年纪,肯定也不小的年纪了,怎么样在保护孩子自尊情况下跟孩子讨论,只能这样。而不要直接面对孩子说,我今天看到你这种行为怎么样,整个来讨论社会普遍现象,孩子做这种事情绝不是一个人单独创造,很多中学生做这个。我们在少男少女课堂上讲关于拥抱和接吻它是不是表示着爱?应不应该在大庭广众之下,公共场所里发生,个人的满足是不是不能够伤害公众的情绪为道德呢?个人的感觉,不要只顾个人感觉,我们现在大街上一些男男女女真的只顾自己感觉好,不找别人的感觉,这个我从道德上也确实是不道德的行为,我个人认为是这样。
网友:我的孩子刚刚上一年级,一个女生说儿子是她老公,而且还亲我儿子的脸,我怎么处理这件事?
陈一筠 : 我觉得淡化处理,不要当回事,因为这种孩子小朋友模仿电视剧里,经常有拥抱、接吻之类的,说什么老公,说实话他都不知道老公是什么意思,他就是模仿行为,不去强化它,悄然转移话题就可以了。
网友:孩子性别教育从什么时候开始比较合适?因为听说法国人从五岁左右开始性别教育,方法是拿来那种解剖图告诉孩子各个部位的功能,孩子对性别区别没有好奇心了,您认为从什么时候开始?
陈一筠 : 我认为从生下来就应该开始,生下来要给孩子,有的妈妈给孩子穿那种,你是男孩,喜欢给穿女孩的衣服,或者是女孩穿男孩的衣服,这都不是性别教育,孩子生下来父母要给孩子穿他适合性别的衣服,买那种玩具,其实这就是一个性别教育。再大一点孩子就会问,这个小姐姐怎么蹲着撒尿,我为什么不是,这个时候妈妈就要回答他,可能买点图给他看,为什么小姐姐这么蹲着撒尿,为什么你不是,你是男孩,区别是什么,另外对着镜子指着他身体上的器官给他看,不要到五岁,五岁都已经晚。到三岁孩子会问,妈妈我从哪里来的,你跟他说生命是怎么样来的,同时告诉他为什么生下来你是男孩,是女孩怎么样。我觉得其实性别的教育应该是自然随着孩子的降生就开始了,当然不同的年龄讲的深度是不一样的。
主持人 : 现在大家对一个话题都比较敏感,很多孩子都提前有了性行为,比如性行为跟道德有什么样的关系?
陈一筠 : 当然是有关系的,我觉得更多的我们还是从健康的角度来跟孩子谈,我们在对待孩子的性行为上,青春期我们讲了三道放火墙这样概念,我不知道在座网友能不能接受。第一道我觉得我们社会还是要从道德角度来告诉孩子,在未成年之前,不能发生性的关系,不能发生生殖器官接触行为,就要讲为什么,我觉得首先是健康,你发生了后果,男女生殖器官接触,第一个可能产生怀孕打胎的后果。男孩如果为了满足欲望,就造成女孩怀孕打胎身体的伤害,至少是一种不道德的行为。
另外我觉得道德就是一种责任,我们在教孩子,为自己和为对方负责任,因此我们不赞成18岁以前未成年人发生性关系。还有性关系可能造成心理上伤害,因为两个人当时说我爱你,可是发生生理上满足之后这种爱是不存在的,很快分手。现在我们看很多少男少女走在街上,就算有了那种事,但是之后两个人能不能走下去?不能走,这样就会造成心理上的伤害。再加上爱滋病的流传,你也有一个危险,你一开始不控制自己,18岁以前发生性关系这样对象可能根本不是你将来要结婚的伴侣,你将来要谈恋爱,发生关系的伴侣的关系的可能是另外一个人,甚至说中间会有很多的人,如果你好多的人只要跟你说你就跟他发生性关系,你这一辈子就有多个性伴侣,更给爱滋病的传播带来危险。
所以我们要严格的,毫不含糊的,理直气壮的告诉孩子,禁止反对不赞成18岁以前的性关系,作为道德也好,作为健康的标准也好,作为一种社会的规范也好,应该向孩子传达。
其次第二道放火墙,就是要把安全的知识告诉孩子。那么告诉的时候,我们是在讲生命的孕育和诞生的时候,讲爸爸妈妈生了一个孩子不能再生第二个怎么办?我是这样讲成年人的时候把这个信息递给孩子。另外我觉得有些父母要关注到,如果你的女儿有一个月、两个月没有来月经,你其实应该在我们的青春期性健康学校课程里面,或者家长给她知识里面就要告诉她,如果之间你规律来月经有那么一两个月,或者一个月不来月经应该看一看有什么异常,避免打胎等这样的悲剧。
网友:我是一个高中生,即将面临高考,在未来择校选择上和父母发生一些冲突,现在很苦恼,我想根据自己的兴趣来选择,但是可能不是很顺家长的心愿,怎么样处理这个问题?
陈一筠 : 已经上高中的孩子,父母还是要尊重孩子的选择,这个不能把父母的意志强加给孩子,如果父母希望孩子选择什么样的学校,也一定要把这个道理给孩子讲清楚,让孩子能够接受的情况下填报这样的志愿,如果完全是家长强制的,希望去的学校没有去,将来他上学之后他会不安心的。
主持人 : 由于时间关系,我们今天节目就到此结束。通过陈教授的这一系列的回答,我们觉得家庭教育是一个综合性的、系统的一个基础工程,需要我们社会、学校和家长等多方面共同的努力,希望以后大家能携起手里共同关注孩子的成长,再一次感谢真教授热心的回答,让我们受益匪浅,也感谢网友的参与。再见。
陈一筠 : 谢谢主持人,谢谢各位网友参与,希望我们以后更多机会在新浪网上探讨未成年人成长和怎么做家长这类问题,今后我们妇联所做的活动,我想对社会家长的教育会有一定的推动,其实现在的家庭教育,家教家教还是重点要教育家长,孩子在学校里面当然也接受教育,回到家里面来,只有有一个合格的家长,才能够谈得上怎么去教育孩子,如果家长本身是一个素质不合格的话,他很难实施教育者件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