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警惕不良心理测试误导孩子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2月23日 09:31  人民网 

    人民网石家庄2月22日电  2月22日,石家庄市的小学生小玲怎么都不愿出门,因为同学都说她是小偷。原来是几天前她和同学一起在网上做了一个心理测试,要他们在咖啡、奶茶、可乐等六种饮料中选出一种,小玲因为平时喜欢喝可乐就选了可乐,没想到测验结果说选可乐的人有成为小偷的倾向,弄得她抬不起头。

  记者随机采访了几位小学生,他们大都承认在网上做过占卜,心理测试等,其中竟有一位小学生称自己在网上算出过自己只能活到三十一岁,并说一想到这也不想上学了。

  接受采访的小学生大都认为网上的心理测验有时很准,也很有意思。而一些家长反映,孩子心理有事也不愿意和家长老师说,而倾向于到网上找答案。

  据调查,青少年用户经常使用的门户网站为搜狐、新浪、163等网站,很少使用专门为儿童或青少年的门户网站。该调查还显示,青少年用户比较信任互联网信息。在认为“全部可靠”的媒体中,互联网比例高达20.9%,其次是报纸(16.1%)和电视(13.7%)。

  青少年上网人数越来越多,相信网络信息,这些到底会对孩子造成什么样的不良影响呢?

  为此,记者采访了河北省心理咨询师培训学校副校长,河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心理系讲师袁立壮。他认为,那些所谓的网上“心理测验”都不是心理测试,只能算作是一种游戏。心理测试作为心理学研究的一项重要方法,其编制过程有一套科学的标准,结果有严格客观的解释。科学的心理测试要经过理论假设、因素分析、大型统计等科学程序。不会仅凭被测者一个回答或行为就得出判断。而且对于心理测试国家有相关的管理规定不会随意出现在网络上。这些网络上所谓的“心理测试”都是不负责任的,其信度和效度都很低。至于有些孩子认为它们很准,完全是由于产生了“巴纳姆”效应,也就是这些游戏所采用了模糊性词语,这些词语用在任何人的身上都可以。对于这样的游戏,成年人可以作为娱乐,但对身心尚未成熟的青少年就会产生误导。因为青少年鉴别能力比较差,不会对“测试结果”进行反思,对没有科学依据的“测试结果”全盘接受,这样会阻碍他们对自己的清醒认识,并使他们逐渐脱离现实而追求虚幻,不利于他们心理的健康成长。

  袁立壮认为,孩子天性好奇,愿意了解自己,但是不能选择网络测试等不科学的途径。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首先老师和家长应该更细心的关系孩子的学习和生活,给孩子多一点关切,经常和孩子沟通,耐心听孩子的诉说,不要板着脸说教,不要因为忙就忽略孩子的心理,帮助孩子脱离心理上的孤独感,在现实中满足自己的好奇心,这样孩子就不会一有事就向虚拟的网络求助,有利于孩子的心理健康。其次,网络业者也应该增强社会责任感,不要发布不不责任的心理测试。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Powered By Google

相关链接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