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实录:作家金波、樊发稼、张美妮聊儿歌评选(图)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0月12日 15:21  新浪少儿 
著名诗人、文学评论家樊发稼先生

著名文学评论家张美妮教授

主持人、作家出版社文教中心杨德华主任、诗人、文学评论家樊发稼先生、文学评论家张美妮教授、著名儿童文学作家金波先生(由左至右)

  10月12日13时-14时,新浪少儿频道特别邀请“我最喜欢的儿歌和儿歌作家”活动的专家评委:著名儿童文学作家金波先生、著名诗人、文学评论家樊发稼先生著名文学评论家张美妮女士做客新浪嘉宾聊天室,与网友聊本次儿歌评选活动。

  以下为本次聊天实录:

  大家好!

  主持人:各位网友大家好!今天我们非常荣幸地请到了儿童文学界三位著名的专家,一位是樊发稼老师,是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的研究员,另外一位张美妮老师,是北京师范大学的教授,还有一位曾经到我们新浪网参加过聊天节目,也是我们这次儿歌评选活动的主编金波老师。今天下午新浪网和作家出版社联合邀请三位专家对我们这一次举办的“我最喜欢的儿歌和儿歌作家”评选活动揭晓的结果进行点评,同时也回答网友所关心的关于儿歌创作、儿歌普及以及儿童教育方面的一些问题。首先靖樊发稼老师对于我们这次与新浪网共同主办的儿歌评选的结果向网友谈一下自己的看法和意见。

  樊发稼:各位网友中午好,我很高兴今天能够来新浪网做客,跟大家谈一谈关于这次儿歌评选的问题。我认为这次儿歌评选活动还是比较成功的,儿歌,大家都知道就是在孩子们很小的年龄,最早能够接受的一个文学样式。这次评选活动有这么多的网友参与进来,为广大网友跟我们广大的儿歌作家提供了这么一个机会,给广大的儿歌作家提供了一个精神沟通的成功的演示。我看了这个评选结果,觉得很有意思,名列前茅的,或者是获票比较多的,从这些作品来看,可以看出来一些问题,总体上就能看出来,网友们对于儿歌的价值取向大体上可以看出来。

  今天我早晨看了网上,也有个别网友提出来一些自己的看法,认为有的作品虽然票数很高,但是好像作品本身不见得特别好,提出这样的疑问。我觉得对于儿歌有各种各样的评价和喜爱这是很正常的。比如某一些儿歌,比如有一些名列前茅的儿歌得票特别多,有些得票少的艺术性各方面也不错。从选票多的情况来看大体可以看出几个倾向性的问题,儿歌篇幅必须要相当精短,这恐怕是大家比较一致的。前三名儿歌当中,《小柳树》和《中国地图册》都是四行,其它的前十名的儿歌,三行的有三首,六行的一首,八行四首,九行一首,十二行一首。从这个看出来,儿歌本身应该是比较短,所以大家对篇幅比较短小的儿歌接受的程度比较多一些。

  这里面得票比较多的也有篇幅比较长的,鲁兵的《背小猪》是12行,其实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篇幅稍微长一点的儿歌必须要有一定的情节,鲁兵的这个非常有意思。

  简单说一下《背小猪》这首儿歌,小猪的儿歌有一定文学色彩,我看作品来判断,猪不一定是真的猪,可能是玩具的猪,或者塑料制品玩具性的东西,非常有游戏性,而且反映一种亲情,最后非常有情趣,妈妈说他不要买,外公说他没有钱买,外婆咪咪笑,你们不买我来买,把小猪抱过来,拍拍小屁股,小脑袋,他觉得小猪好可爱。它有一定的情绪在里面。当然短的儿歌也需要这个,但是长的儿歌必须有一定的情节支撑。

  第二,好的儿歌除了内容健康、知识准确之外,文字、语言应该特别浅显、精炼,琅琅上口,容易记住,容易背诵,而且要有丰富的想象,儿童情趣和幽默感。我刚才讲到这些都是儿歌这个文学体裁的一些特色,从这次评选出来,或多或少都具有这样特点。

  第三,儿歌的题材应该丰富多样,这次评出来的前十名的作品当中,内容分别属于生活篇、祖国篇、美德篇、动物篇、植物篇、童话篇,由此可见不管什么内容,什么题材,只要有儿童情趣,只要写的很生动,大家都很喜欢。我总的感觉到,这次儿歌评选活动非常有意义,对我们写儿歌的一些作者,儿歌作家们,诗人们,从中还可以得到很多启发,有利于我们写出更多的优秀的儿歌。

  主持人:樊老师是从创作理论的高度总结了一下我们这次儿歌评选活动得票比较高的这些作品,们一些创作上的特点。下面请张美妮老师谈一下,张老师是直接在学校进行教学理论和教学研究的,对这次儿歌的评选的结果,谈谈您的看法?

  张美妮:网友们好!刚才樊老师谈了他的看法,首先我觉得这次儿歌在网上评选,在咱们国家还是第一次,我觉得是很有意义,也很有意思的。儿歌是孩子们很欢迎的一种文学体裁,对孩子们在精神上、在操行上、在娱乐上都有很多的帮助,所以说从孩子们生下来一开始接触的文学题材就是儿歌,儿歌在古代称童谣,后来五四以后叫儿歌,所以有人问为什么没有叫童谣?好像新世纪以来,又有童谣的叫法,都可以。

  这次评选结果整个我是看了两遍 ,看起来票数比较分散,但是从票数比较多的那些作品也可以反映出一定问题。以前古人说,儿歌它对孩子来说是乐文而易晓,孩子喜欢听又容易理解,刚才樊老师说了,它得琅琅上口,得篇幅简短,让孩子们一听就明白是什么意思,很容易就记忆起来,而且能够念诵出来,这些大家比较欢迎,票数比较多的恐怕是有这个特点。

  另外我觉得这次票数比较多的,有些作品不能说都是一流,但是看到一个问题,就是它贴近孩子的生活,孩子觉得有趣。比如说《中国地图册》就四句,你说它很简单,它贴近孩子生活:“我有一本地图册,有山有海又有河。上学装进书包里,肩上背的是祖国。”很贴近他的生活,他背的书包里面有这些,而且很容易也表达小学生对祖国那种热爱的心情,所以你说它直白,我觉得也不算直白,它有它的寓意,这是一个。

  另外一首《蚂蚁爬山》,我觉得它把寓意放在内容里面了,对孩子来说他经常接触,而且对他们经常接触的道理,他也比较容易的就接受:“蚂蚁蚂蚁一二三,一群蚂蚁去爬山。大树挡了道,蚂蚁弯一弯。石头拦了路,蚂蚁翻一翻。弯一弯,翻一翻,小小蚂蚁爬上山。”生活里接触到,又容易理解,又表达他平常容易遇到的困难,跟小蚂蚁比较贴近。

  这次有很多票数比较多的,是趣味性比较浓,而且比较形象的。刚才说的有一首是很老的了,那是常瑞同志写的《两只小象》,一直是大家比较欢迎的作品:“两只小象河边走,扬起鼻子勾一勾,就像一对好朋友,见面握握手。”它流传很久了,也很有意思,一下就吸引孩子。还有很多贴近孩子生活,而且趣味性浓的,《小柳树》是不是最好的,我不敢说,但是它的确是孩子生活里面经常碰到的。“小柳树,辫子长,一甩甩到绿池塘,蜻蜓把它当秋千,小鱼用它挠痒痒”。就是绿池塘,蜻蜓把它当秋千,这些想象是好的,又是孩子生活里面经常遇得着的。

  一篇老作者的就是冬木的《荡秋千》,这个作家已经去世好多年了,“荡秋千,荡秋千,悠悠悠悠飞上天,摘下白云一片片,做件冬衣软绵绵,送给卖火柴的小女孩,欢欢喜喜过新年!”。一个它贴近生活,另外趣味性强。刚才樊老师说的长点的得有情节,这本儿歌选本最后一组是童话,《蛐蛐练琴》:“蛐蛐练琴不偷懒,一练练到三更天。鱼儿瞌睡鸟入梦,狗打呼噜猫合眼。蛐蛐饿得咕咕叫,腰酸背痛腿发软。揪下月亮咬一口,你猜月亮甜不甜?”这个就是传统儿歌。但是《蛐蛐练琴》这个又跟当今儿童生活联系在一起,我看了心里有点乐,看到了写出了孩子当今练琴那个苦劲,练到三更天,鱼儿入梦了,狗打呼噜了,猫也合眼了。引起共鸣,妙就妙在最后两句,你猜月亮甜不甜,突发奇想,比较吸引人的。让我想起《小熊过桥》:“小熊过桥害怕,鲤鱼笑它,乌鸦在那叫,它叫爸妈把它抱过桥,鲤鱼让它不要怕”。里面有故事情节,有人物形象,孩子童心。这次有些是有童话性的,有故事情节的受到欢迎。

  主持人:刚才两位专家实际上都是从这次评选票数比较多的作品他们一些创作的特点来进行了分析、总结,非常有意思。

  网友:对于这次参选的年轻一代的儿歌作家及他们的作品,三位专家怎么看?有什么建议?

  主持人:我想这个问题是不是请金波老师先谈一下。

  金波:这次我主编这本书,我比较注意能够发现一些新的作者,尽量能够多选一些他们的。当然我这里面没有忘记一些老作家,尤其是已经去世的一些老作家,所以我专门有一个纪念篇。儿歌的创作我觉得要有继承,也要有发展。

  对于年轻的作者,我是比较关注的,这里面我们也选了一些,并不是特别知名的,这里面从作者的简介就可以看出这个问题,我们有些作家并不一定都是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或者地方作协会员,他对儿歌非常喜欢,也一直坚持写作,当然他也会有比较好的作品,这样作品我选了一定的数量。

  我希望这些作者能够坚持写下去,我也了解到另外一些情况,我们有些作者可能也受到外界的环境的影响,比如在儿童文学里面,儿歌是一种很小的气势,我觉得儿歌可以说在篇幅上是比较小的,但真正从技巧上,它的社会作用来讲并不见得是小的。刚才樊发稼老师也说了,儿歌是一种孩子们接触最早的文学样式,我觉得其实说老实话,儿歌的作用应该是多方面的,文学的启蒙、学习语言、训练他的音乐的感受力,以至于他最初的审美趣味的培养,其实都是离不开儿歌的,所以这样我就希望我们一些年轻的作者能够坚持写下去,说实在的,小儿歌是需要大手笔,我们看纪念篇这一组可以看得出来,我们有很多知名的作家,可以说用了毕生的精力从事儿歌的创作和研究,他们也写童话,也写小说,但是并不鄙薄儿歌。我希望入选的年轻儿歌作者们坚持写下去。

  虽然这次由于篇幅的限制,有一部分年轻的作者的作品没有入选,我也希望他们能够坚持写下去,我相信你们的作品是孩子们最需要的,同时也是家长最需要的。

  主持人:我们刚才讨论的这些问题,主要都跟儿童文学创作有关系。网上网友提的问题比较多的,是关于儿歌推广这方面的问题。我想今天正好利用这个机会,也请几位专家谈谈关于儿歌的推广。对于更多孩子或者说对于更多的家长来讲,他们是更希望好的儿歌能够传播到孩子当中去,能够为孩子所喜爱,并且广为流传,在某种程度上可能对他们的一生的成长都会有教育,有帮助。

  我们今天利用这个机会,请专家谈谈关于我们怎么样能够把好的儿歌,能够推广到社会当中去,能够让更多的人能够知道,能够接受,能够喜欢。

  樊发稼:儿歌推广是很重要的事情,你有好作品,孩子们都看不到,不可能发挥它的效果。我有一个很强烈的想法,推广儿歌就是要学会选择真正好的儿歌。当然作家出版社编这样一个儿歌范本我认为非常好,为大家选择好的儿歌提供一个很好的资料,这个我觉得非常好。从更广泛的意义来讲,我觉得无论是家长也好,幼儿园老师也好,如果让这个小孩自己选择儿歌,坦率地讲,可能没有这个能力。很精准地选好的儿歌,需要老师、家长选择。老师、家长怎么选择好的儿歌?一个通过一些好的选本,权威的选本,作家出版社出的。还有一个就是从根本意义上来讲,要提高这些大人对于儿歌的欣赏水平,因为现在儿歌应该说是光从数量也是相当多的,现在从一些刊物,育儿刊物,包括父母阅读的刊物,父母必读类似这些,但是很多儿歌,过去也出过很多,尤其北京市倡导这个儿歌以后,各地方出了大量的儿歌选本。到底应该选择什么样的?从根本意义上来讲,我觉得提高大人的鉴赏水平,这样才能有好的选择。儿歌好,好在什么地方?值得不值得向孩子们推荐,我觉得是很重要一条,这是一个方面。

  另外一个方面,我们需要媒体在推广当中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需要媒体这样一个平台向大家推荐、介绍优秀的作品,使大家能够知道,这个报刊编辑、网站编辑能够把一些好的儿歌介绍到孩子当中去,这样多渠道,小孩能够接受真正好的儿歌。

  网友:问一个儿歌传播表现形式的问题,我自己的女儿在幼儿园里,老师会教她们用手势带动儿歌的表现,虽然比较简单,但加上动作的表现就非常可爱,也充满童趣。是不是儿歌的推广与普及上,形式也很重要?

  张美妮:我是同意樊老师的意见,提供优质的儿歌作品,儿歌还是文学创作,它不是顺口溜,不能够直白,没有文学性,那样的儿歌是流传不久的,比较缺的是艺术性高的儿歌。刚才也说了希望更多作者在这方面提高自己艺术修养,提供好的儿歌,提供好的作品才能够为大家所接受。儿歌本来是幼儿园跟小学一二年级,低龄的,这方面尤其需要靠幼儿园老师。怎么样提高老师的鉴赏水平,都靠他们普及启发,我觉得多念多诵,有的看法不见得多,我听了一些谱了曲的儿歌,那些曲子跟词都并不是那么现代,这头正好能够补上去,但是希望切合孩子的情趣,能够容易上口这样才好。

  另外刚才樊老师也说了,众多的媒体,本来儿歌靠口口相传,不是靠让孩子来读的,大人自己要提高对儿歌的兴趣,了解儿歌对孩子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从文学的启蒙到知识增添,到智慧的启迪,到语言的训练,儿歌有这样的功能,大人他了解这些功能,能够在接孩子回家的路上,多给孩子教一些。以前在公共汽车上,前后座位上曾经听到妈妈在那儿教孩子背唐诗,当时我有一个想法,唐诗当然可以背,但是一些好的儿歌,一些好的小诗,母亲们自己能够欣赏,能够传播,这方面是很重要。有些低幼的刊物,登一些能够带出稍微的小小的评点,我觉得很重要。提几个问题引导家长,去启发孩子。

  去年我们编过一套书,是给家长和幼儿园老师看的,探讨儿歌对孩子的问题,当时书卖得很好,这套书都是在职研究生做的,他们水平比较高,现在很多人怀念。能够提高大人对儿歌的鉴赏力。

  主持人:张老师刚才提的问题,是现在很多网友非常关心的,也是大家提的比较集中的问题。背诵唐诗和背诵儿歌哪个更重要一些?或者对孩子来讲哪个在现在来讲更适合他?刚才张老师已经谈到这个问题,涉及网友比较多的这方面的问题,金波老师您谈谈这方面的看法。

  金波:我经常接到一些电话和来信问这个问题,在家庭里面进行文学教育,是从唐诗开始,还是从诗歌开始?我记得我写过一篇文章,《不薄古诗爱新诗》,我们对唐诗也不反对它,但是从儿童心理特征、年龄特征来讲在我看来应该从儿歌入手,我们可以做一个实验,孩子你得教他背唐诗,有两个障碍,一个是唐诗所表现的内容孩子没有经历过,“床前明月光,低头地下霜”,没有远离家乡,他的理解不会像我们成年人理解那么深,那么透,有一些内容对唐诗所反映的内容孩子们不易接受。

  第二它的语言毕竟是古典文学中的语言,不是口语的,还有语言障碍。内容的障碍,语言的障碍就决定了这孩子对于唐诗的理解是不可能完全渗透到他的思想感情当中去的。

  为什么孩子们那么喜欢?又能把它背下来,我认为主要是唐诗的节奏、韵律吸引了孩子。因为对于比较小的孩子来说,声音比内容重要,他甚至对内容不理解,但如果它合辙押韵照样背出来,当然可以背下来,书读千遍,其意自现,自然而然就明白了,这点不反对。但真正切合,学语言我认为应该从儿歌开始。我希望各个家长、老师,我还有时候有这种想法,家长不要把让孩子背诵唐诗作为一种衡量他的智商高低的一种手段,尤其不要让孩子当着客人说,你给我们客人背首唐诗,显示我们这个孩子智慧多高,智商多高,我认为其实孩子读了半天他真的没有懂,不太懂。我倒觉得真的要照顾到孩子的心理的特征,审美的趣味。我倒是觉得像我小时候,我们的家长给我们背了许多儿歌,那种儿歌现在对我的滋养,精神的滋养绝对不比唐诗差,唐诗反而是我长大了,稍微入学之后,上了小学之后我那是真正学到手了。所以我是提个建议,我希望家长,老一辈的爷爷奶奶们,爸爸妈妈,你们把你们小时候储存在脑袋里的传统童谣教给你们的孩子,你们也把新的有一定代表性的优秀的儿歌教给孩子,儿歌在家庭教育当中放在比较重要的位置上。

  主持人:实际上现在很多年轻的家长,他们因为现在比较重视孩子的教育问题,刚才像金波老师讲的,比如对孩子特别是比较小的孩子进行一些文学的启蒙,可能家长确实有的比较困惑,如果他这方面专业素养不够,他可能确实是想听一听专家对于这个问题能够提出一些比较指导性的意见。刚才金波老师谈了一个他的一个看法,其他两位老师看有什么补充?

  樊发稼:我觉得儿歌跟唐诗的功能是不一样的,对小孩阅读来讲,小孩欣赏阅读也好,所起到的功能是不一样的。唐诗刚才金波教授已经讲到,唐诗对于很小的小孩来讲,恐怕是熏陶他语言上的节奏感、音乐感,我们从作品形式来讲这恐怕起到很大的作用。

  当然另外一方面,唐诗对小孩,我是主张应该读一点唐诗的,应该介绍小孩背一些唐诗,背诵,这个不是立竿见影的,而是从他一生成长来讲,成为文明人,将来素质比较高的文明人来讲,我们古典文学的灿烂遗产,唐诗包括宋词能够介绍给孩子们,让他们从小背诵一些,这是绝对有好处。

  刚才金波老师讲到了,里面的内容他未必能够理解,不可能理解,他没有生活的实感。但随着年龄增长,有一部分小孩,比如他的成长方向可能是在各方面,或者在整个学养方面他有比较好的发展,他会反过头来觉得小时候背的一些唐诗,感觉能够很受用,能够体会到唐诗里面一种很深远的人生的内涵,随着年龄的增长慢慢会理解。

  简单讲一下唐诗、古典诗词对小孩音韵上的熏陶。我们知道唐诗、宋词也好,它是非常讲究抑扬顿挫,我们现在很多儿歌做的不太像儿歌,好的儿歌应该是诗歌,它也要讲究抑扬顿挫。我最近出版一个儿歌集,几句话,十几个字,标题叫《燕子》,原稿是这样,“燕子燕,一把剪”,这个比喻不是很精确,“燕子燕,一把剪,剪云,剪风,剪出春光印满天”,我是写自然景色。我出版的时候编辑给我改了一下,“燕子尾,一把剪”,当然这个意思对了,燕子的尾巴像剪刀,这在我们传统民谣儿歌当中是一种表达方式,在我们传统儿歌里也是挺多的。有一首儿歌,“柳树柳,槐树槐,槐树底下搭戏台”,它是一个体现语言的铺垫,我这个燕子燕,一把剪,他改成燕子尾,一把剪。讲究音韵,抑扬顿挫有一个错误,尾是三声,一把剪也是三声。燕子燕是四声,剪是三声,顿挫就出来了,他写的燕子尾,诗歌作品有时候需要模糊一点。燕子尾巴是一个,我就笼统讲,燕子就是一个剪子。这是我顺便联系起来,牵出来这样一个。我们现在儿歌不太注意抑扬顿挫,语言上的讲究。

  主持人:或者说某种程度上,可能这种传统文化的积淀不够。

  樊发稼:整个儿童文学希望我们年轻作者越来越多,我们后备军,将来有儿童文学的天空,整个文学大天空支撑起来。但是恰恰这方面,假如我们作为年纪大一点的人对他们有所期望,希望他们在文学素养上希望加强自己的修炼,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学素质、素养,这是能够写出好作品一个重要的技术。

  张美妮:我再说两句,我是觉得我们中国的父母师长们观念该转变转变,孩子的智商的提高,他怎么样更聪明一些,刚才金波老师并不主张一定要背几首唐诗。当然我是很主张背一些古诗词,因为这种机械记忆,除了刚才说的熏陶等等,机械记忆错过小时候这个年龄很难弥补。但是儿歌,智商的提高,儿歌的功能都说了,它是感情的陶冶,智慧的启迪,知识的增添,语言的训练,娱乐,这几个方面,对孩子的成长,对孩子知识的智商的提高,恐怕应该说是比较全面的,比光背一些唐诗要全。

  我的学生也是学儿童文学,到我家来也是让孩子给我背一首唐诗,我也觉得很遗憾。怎么看待智商的提高,怎么看待他们全面的更加聪明,并不停留在机械记忆上,但我对这个很主张要背,我觉得小时候,包括我们在校学背《三国演义》里面群英会,现在还背出来,现在张口还背,当时最佳的记忆年龄,不反对,但是观念得转变,不要以为背一点东西智商就提高了。

  主持人:我觉得这个问题上,可能也不是我们今天几句话,或这么短时间讨论能够完全解决的,但是从这点上,确实也看出了我们现在比较多的年轻家长他们可能在这方面确实存在一些困惑。

  今天三位专家都是我们在文学,包括我们儿童文学创作和研究,应该说有多年的经验积累,所以他们从过来人的角度,来谈谈自己的一些切身的感受。我想对于年轻的家长应该是会有启发,会有帮助的。

  网友:能不能搞个收集民间口头流传的民谣活动,我觉得这个很有意义,或者更有意义。

  主持人:这块我觉得是这样,可以做这方面的,我觉得比如说我们的中国作家协会,它的儿童创作委员会,可以做这样的工作。另外一方面,我们好像还有一个民间艺术家协会,民间艺术家协会,其实比较多的工作应该是收集民间艺术这样一些资料,包括传统童谣的这样一些工作。

  我们通过这样的一次儿歌的征集、评选的活动,也启发了我们的网友,他们希望能够把这样的活动做一些拓展,这个建议也是很好的。

  网友:这次的儿歌评选活动活动很有意义,不知道是不是还继续举行?

  主持人:我作为这次活动的一个参与者,或者主持者之一,我们要根据我们的广大的读者,特别是我们的小读者,如果他们有这方面的要求,我们今后在适当的时候,当然不一定说每年都举行,比如说我们再过一段时间,我们的创作能够有一些新的积累,在这样的时候我们再来举办这样的活动,我觉得也应该是可行的。

  网友:金波先生是著名的老一辈儿童文学作家,创作了那么多的优秀的儿歌作品,直到现在儿歌创作都保持着一颗童心。与您踏入儿童文学,儿歌创作的年代相比,这个时代比较浮躁,甚至说是急功近利了许多。是不是需要有一颗耐得住寂寞的心才行?

  金波:这位网友其实已经把我的感受都说出来了,他说的非常好,的确是搞儿童文学,不止儿童文学,在当代来说搞文学创作就要耐得住寂寞。搞文学创作有时候不是立竿见影,它需要长时间的生活积累,又要很艰苦的在那儿修改自己的作品,儿童文学更是这样,拿儿歌来讲更是这样,要写一部长篇小说可能有社会轰动的效益,你说写一首儿歌我觉得很难有这样的社会轰动的效益,但是它的确是潜移默化。

  一个从事儿童创作的人,其实你是为了孩子健康成长,某种意义上来讲,作家在为孩子写作的过程当中,也是促使自己在成长。比如我们都七老八十了,可是实际上自己还在成长,你跟孩子接触当中,孩子的心理来讲,孩子有一种好奇心,我们搞文化文学创作的人也要有好奇心,好奇心是童心当中很重要的内容,对什么事情都感兴趣,探究一下,我觉得有这种思维的方式,又是心理特征,我觉得它就会让生活变得比较丰富,他会很自然的亲近儿童,和儿童有一种亲和力,当然你就发自内心愿意给他们写。当然对于他们喜欢上你的作品的时候,那确实是一种人生的享受,享受生活。

  刚才这位网友提的我觉得他说的非常好,对我也有很大的启发,我觉得我们从事儿童文学创作,这次有很多儿歌的作者,我希望我们也能按照这样一种要求,来安排自己,能够一方面关注生活,一方面给孩子们多写一点东西。

  网友:这次评选活动当中也看到网上有征集孩子自己写的作品,但是响应者很少,你们认为这是哪方面的原因?你们觉得儿童能不能写出好的儿歌作品?

  金波:其实儿歌向孩子们征集,这方面工作最近一两年还是开展比较活跃,拿北京市来讲,就有新童谣,实际上我看新童谣那里面当然有一部分作家写的,但是比较多的比例还是孩子们写的。

  孩子写的作品,我觉得比较贴近他们的生活实际,但他毕竟是孩子,可能在儿歌技巧的掌握上不是那么很熟练,另外我觉得我一向主张要是想写好儿歌,恐怕心里面要有一定数量的儿歌的积累,特别是传统童谣的积累,孩子来讲这方面比较欠缺。话又说回来,我们应该在家庭当中文学教育当中,把儿歌,尤其传统儿歌放到一定位置上,这样让孩子们能够了解一下儿歌的格式,它的基本技巧,了解这些以后我们再向孩子们征集,不是说是一个很苦的事了,就会变成一个很快乐的事。当前向孩子们征集,我们还要做一些先期的准备工作,首先让他们能够阅读一点儿歌,欣赏一些儿歌,然后再让他们进入写的阶段。

  张美妮:这个问题,过去很多孩子创作的儿歌,很多是游戏歌,现在孩子游戏的时间少了,上哪去写?以前听到跳绳,“小熊小熊你转一个圈,小熊小熊你摸一下地,小熊小熊你转三圈,小熊小熊请出去”,都是游戏活动。被逼着征集,自然直白得很。我倒是觉得老师们,家长们注意这方面,在孩子有限玩的时间里,启发孩子。

  主持人:这个问题我觉得非常重要,实际上,孩子如果没有生活,你让他创作出东西来,这是不大可能的,其实它也不符合创作规律。

  网友:怎么样帮助刚刚对写作感兴趣的孩子,怎么样提高?

  主持人:当然写作比较笼统,写作可能包括儿童诗歌,或者儿歌,或者说其它一些文学形式,可能这孩子刚刚开始愿意写了,这时候怎么样来帮助他们提高。

  樊发稼:小孩子已经露出初步的兴趣,要继续鼓励。另外鼓励的方式,我个人认为,他写了一些东西以后,你要肯定他,肯定他的优点,让他放在墙上,写的好的老师推荐到报刊上发表,这个对小孩的鼓励是极大的。他已经有了这个兴趣,你要继续引导他,去注意培养他的兴趣,让他来进一步看看作品,更多的写,写作无非是多写,多看书,多实践。小孩眼界小,只要有这个爱好,家长指导,肯定能写出好的儿歌。

  网友:孩子刚从幼儿园回来,玩的时候会说一些儿歌,那些儿歌听起来非常好,但其实很多这样的情况是很多人知道这样的儿歌,但没有人知道或者关心创作者是谁。

  主持人:这个也就涉及到我们在儿歌创作包括儿歌普及当中的著作权问题,我们过去这方面比较薄弱,从我们这本儿歌集开始,我们是希望入选儿歌的作者,包括作者的一些基本的情况,能够做一些介绍,这样能够让更多的人来关注这个问题,而不是说像儿歌创作以前的这样,好的儿歌一流传,好像就没有一个权利问题了,实际上这里面还是有权利问题。

  金波:这个问题其实我们在编这本《中国当代最佳儿歌选》的时候已经事先意识到这个问题了,这次我们不仅作者都要署名,而且对作者加以介绍,意思就是要提高这些儿歌作者的社会位置,我们不要忽视他的劳动。

  现在儿歌经常被侵害,我们都是有感觉的。我们作品放到各种版本里,包括小学语文教材里也有类似问题,在流传过程当中不知道哪个环节把作者的名字去掉了,以后续不上了,这个问题我觉得一个是编书的人应该有这个意识,不要侵犯作者的权益。

  但还有一种情况,流传一段时间,它很自然,因为儿童文学作品,尤其是儿歌,往往是记得住作品,记不住人。在孩子心目当中,儿歌作者没有一个你是著名的,他是不著名的,甚至连名都不记,这种情况有时候也有。刚才这位网友说的情况是比较复杂的,有的属于编辑在这方面可能有疏漏,编书的人可能也有疏漏,还有刚才我说的那种情况,流传当中很自然。就拿我们古代传统童谣,最早也是有的有作者,但是在传播当中就没有了。这个工作我希望我们编书的时候能够弥补上,缺的我们尽量找来把它补上,这个工作大家来做。

  主持人:著作权的问题还是很重要,某种程度上来讲它是我们鼓励创作、保护创作很重要的措施。著作权问题如果被忽视,我们很多创作者的劳动被忽视掉,某种意义上也不利于保护创作的生产力。

  今天由于时间关系,这个话题不可能很充分的展开,非常感谢三位专家对于我们这次儿歌评选活动做了很好的点评,而且对于我们儿歌创作和儿歌推广当中的一些问题,也都谈了自己很好的看法。也感谢广大网友对于我们这次评选活动的支持,谢谢大家。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Powered By Google

相关链接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