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中学生报:运河文化寻宝记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1月23日 10:46  《中国中学生报》 

  走出校门

  为了了解家乡的历史文化,前几天,山东微山县韩庄一中八(1)班全班同学选择了大运河作为研究对象,考察、收集韩庄运河的遗留文物。

  上午9时,我们来到了大王庙遗址,由于年久失修,大王庙仅剩大殿前的一棵老槐树。在老槐树下,我给同乡们讲了大王庙、湖口双闸、乾隆御碑等运河文化遗产,然后自由活动,同学们雀跃欢呼,开始了寻宝活动。 “我的宝贝我寻找!”同学们个个像考古家,或捡到一个瓷片,或捡到一枚铜钱,或是好看的石头,脸上写满了惊喜。他们找到了有明清时期的各种碎瓷片,其中有青花、粉彩、五彩、青釉等,这些不起眼的瓷片,见证了运河两岸的繁华。有位同学竟然发现了一颗抗战时期的日军手榴弹,木柄已经腐烂,这也是日寇暴行的见证。

  11时,同学们收拾行囊,把收集到的“宝贝”带回学校,下节课我们重点考证这些实物资料。

  考察御碑

  在和大运河亲密接触之后,同学们的好奇心被调动起来了。很多同学积极收取关于韩庄运河段的资料,收看中央电视台的《走遍中国》等节目,其中京杭大运河申办世界自然文化遗产的新闻,令我们激动不已!那么,我们韩庄的乾隆御碑有多大的价值呢?我们要为申遗尽一份力,让学生学会考证研究历史,岂不一举两得?

  于是,我们准备了制作拓片的工具,带上了照相机,向存放御碑的白天鹅水泥厂出发。这里停放着国宝级文物——乾隆御碑,可惜,它已经断成了3截,还好,碑文没有缺损。碑文是乾隆皇帝书写的,字体潇洒遒劲。

  韩庄实泻微湖水,筹和金鱼闸建新。

  济运利农期两益,每因触景忆贤臣。

  己酉暮春下浣御笔

  胡飞同学给御碑照了相,其他同学帮我拓下了碑文。整个过程同学们都小心翼翼,因为传承和保护历史文物是一种民族责任,这种意识和责任感不正是我们要的教育目标吗?难能可贵的是他们的确做到了。接下来同学们问了很多问题,焦点有这么几个:

  一、这首诗是什么时间写的?二、碑文的含义是什么?三、乾隆为什么在一个小镇留下御笔?四、己酉暮春下浣什么意思?

  与乾隆皇帝“对话”

  结合有关史料,我们考证出“己酉暮春下浣”,当是乾隆30年3月下旬。当时,金乡、鱼台被淹,为了宣泄湖水,加大微山湖泄水流量,清政府在原湖口闸北又建一新闸,故云:“闸建新”,后称“湖口双闸”。

  粗解诗文如下:

  “韩庄实泻微湖水”——韩庄实际就是一个宣泄微山湖水的去处。“筹涸金鱼闸建新”——为了宣泄金乡、鱼台的洪涝之水,不致淹没田庐,避免水患,所以又建了这座新闸。

  “济运利农期两益”——治水一定要达到既能有利漕运,又得兼顾利于农业生产,不能淹没农田,务期两有收益。

  “每因触景忆贤臣”——每当看到湖水泛滥成灾的惨景,怀念那些善于治水的贤臣。

  俗话说:“飘来的北京城。”在交通不发达的清王朝,漕运是国家经济命脉,京城所需的税银、粮食、建材、食盐、布匹,都赖以漕运的畅通。

  和乾隆“交流”之后,同学们认识到韩庄运河的历史定位。它处于京杭运河的咽喉之地,所以皇帝很关心韩庄这个小镇了,也因此有了这块御碑。本次运河寻宝活动圆满结束。同学们不仅寻到了韩庄宝贵的历史遗迹,更找到一种民族自豪感。王玉宝

  王玉宝老师是个有心人,他的校本课上得有声有色。他不拘泥书本,而是带领学生走出学校,让学生了解家乡,感受历史。在同学们对韩庄运河今昔的调查中,教师不仅是导师,更多的是和同学一起扮演历史见证人,将人文情怀传递给学生,培养同学对文化现象的反思能力。王老师的做法,值得提倡和效仿。编者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Powered By Google

相关链接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