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秋季正值儿童手足口病流行高峰

  手足口病又叫发疹性口腔炎,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以口腔、手足部位疱疹为特点的一种传染病。本病潜伏期约2至7天,秋季正值流行高峰,患儿常以发热起病,其初始症状为低热居多,、食欲减退、不适并常伴咽喉痛,也有不发热者。典型病例表现为发烧,体温38℃至39℃,1至2天内手、脚和口腔内出现疱疹。且常伴有流涎、流涕、口痛、咽痛及厌食等症状。临床以口腔、手足疱疹为主要特征。口腔疱疹见于舌、颊粘膜、硬腭、口唇、咽及扁桃体,约3毫米大小,并迅速破溃形成溃疡。皮疹多见于手足远端、手指指间,足跟边缘和甲周,手掌和足跖亦多见,下肢及臀部可呈密集分布的丘疹样皮疹,初起为斑丘疹,后转变为疱疹,圆形或椭圆形,约3—7毫米如米粒大小,较水痘皮疹为小,质地较硬,周围有红晕。疱疹数目少的仅几个,多的几十个。一般病程较轻而短,多于2周左右痊愈,皮疹消退后不留瘢痕或色素沉着,如有继发感染常使皮肤损害加重。若家长发现孩子高烧不退、嗜睡不安、严重呕吐、意识不清或抽搐、严重咳嗽、呼吸急促等现象,应立即到医院就诊。严重者可引起心肌炎、肺水肿、无菌性脑膜炎、脑膜脑炎等并发症。

  据医生观察,大多数患儿病情较轻,可在门诊治疗,不用住院,因本病有自限性。症状大多持续一周左右可消退。该病目前尚无特效治疗药物,以对症治疗为主,让患儿卧床休息,多饮水进食含维生素丰富的水果、蔬菜增加抵抗力,鼓励多喝凉开水或清洁饮料,促进病毒排泄,保持皮肤粘膜和口腔的清洁卫生,防止继发感染,高热时首选退热药物(如口服泰诺林或百服咛),有惊厥给予镇静剂,对体弱年幼小儿可洗个温水澡。抗病毒常选用病毒唑、板蓝根冲剂及维生素C,但对累及脑、心、肝等重要脏器者要重视,应早期给予血清免疫球蛋白、干扰素等治疗。除对症治疗外一般不需用抗菌药物,但若口腔内、手、足等处的疱疹破溃时,要防止细菌的继发感染。局部外用擦剂等药物减轻患儿不适。

  早期发现、早期隔离、早期治疗患者,是行之有效的控制本病不发生继发感染的有力措施。预防措施包括常洗手,注意个人卫生。不要让孩子吃手或啃咬玩具,不与别人共用毛巾、牙刷、手帕和餐具,避免病从口入;保持居室内空气流通、温度适宜;鼓励母乳喂养,加强营养,多饮白开水或清凉饮料,多吃新鲜蔬菜和瓜果;经常彻底清洗儿童的玩具或其他用品;要保证孩子有充分的睡眠,经常参加室外活动,提高孩子的抵抗力;清洗有可能被污染的物体表面。在病毒流行期间家长要少带孩子去人多的公共场所,病孩应在家隔离休息,避免传染给其他儿童。对柯萨奇病毒及其它肠道病毒感染目前尚无特异性预防疫苗,有报道在感染流行时服用脊髓灰质炎疫苗,以产生肠道干扰作用而控制其他肠道病毒引起的无菌性脑膜炎的流行,不失为一种非特异性免疫措施。对有接触史的婴儿可注射丙种球蛋白3—6毫升以预防感染,在托幼机构中出现流行时,亦宜用此种被动免疫措施,对控制该病流行有一定效果。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Powered By Google

相关链接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