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叠纪的世界
三叠纪开始于2.5亿年前,那个时候,大量的动物,不管是陆地上的,还是海洋中的,都开始逐渐灭绝。虽然泛大陆的极端炎热和干燥的气候条件可能要负一定的责任,但科学家们仍搞不清楚为什么会这样。
无论如何,一些爬行动物在这次大灭绝中幸存下来,其中包括似哺乳爬行类动物。水龙兽,一种长着长牙的像猪似的爬行动物,开始迅速繁衍(见第93页)。另外一种爬行动物开始登上那个时代的统治王位,那就是来自双孔亚纲的祖龙,它长着强有力下颚和骨状盔甲,也开始迅速繁衍。早期的祖龙有一种笨拙的低姿爬行步态(像现代的蜥蜴一样),但是,随着三叠纪的流逝,有几种祖龙开始站立起来。例如,奔跑健将鸟鳄,就长着一个带有强壮后腿的躯干,躯干的后面是长长的用来保持平衡的尾巴。到了三叠纪晚期,祖龙属的一些爬行动物已经习惯了用两条腿奔跑,它们就是早期的恐龙。
早期的恐龙
已知最早的恐龙大约出现在2.3亿年前,主要分布在南美洲的南部和南欧地区。在三叠纪,这些地区都处在泛大陆的边缘,是一片有着茂密植被的地区,这与泛大陆贫瘠的内陆地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早期恐龙是能用两条腿奔跑的小型兽脚亚目恐龙(食肉类)。来自南美洲的埃雷拉龙,长着灵活的脖子、大眼睛、尖牙齿和一条用来保持平衡的长尾巴。它强壮的后腿可以支撑起前腿来自由地抓取猎物。
食苹恐龙或蜥脚类恐龙的出现要晚一些,大约是在三叠纪快要结束的时候。身长10米的里奥哈龙就是一种最大的早期蜥脚类恐龙,它也来自南美洲。另外一种大型恐龙是来自欧洲的板龙(见上图)。它有8米长,可能要靠四肢支撑来度过大部分时光,但是,长长的有力的后腿偶尔也可以允许它直立起来,从树顶取食,有时甚至能靠两条腿跑上一小段路程。板龙能用它大大的弯曲趾爪拉下树枝。像大多数恐龙一样,它不能咀嚼食物,只能依靠吞下的石块,在胃里将粗糙的食物磨碎,使其更容易消化。
并非所有的食草恐龙都是如此巨大。鼠龙来自南美洲。它名字的意思是“老鼠蜥蜴”,之所以有这个名字,是因为它的早期化石非常小。后来,科学家意识到这可能是一个幼年鼠龙的骨骼。成年的鼠龙可能会长达5米。
腔骨龙是一种最有名的三叠纪恐龙。它是一种5米长的兽脚亚目食肉恐龙,生活在今天美国的南部地区。腔骨龙有一个长而窄的头,长有锋利的锯齿状牙齿,可以用来吞下蜥蜴和其他小猎物。有很多腔骨龙化石被成堆地发现,这意味着它们过着像狼一样的群居生活。在某些骨骼化石中有它们幼龙的骨头,这意味着腔骨龙可能也是残食同类的动物。
派克鳄是一种祖龙——恐龙的祖先。它能用后腿奔跑。
腔骨龙是一种长着苗条身材的恐龙,这种身材适合于快速奔跑。
说明
1.里奥哈龙
2.埃雷拉龙
3.鼠龙
说明
1.真双齿翼龙
2.孔耐蜥
3.板龙
4.鸟鳄
5.跃步龙
声明:本文由著作权人授权新浪网独家发表,未经许可,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