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从哪里来?”这个一度被父母、教师所回避的性知识,从今年起将在全国范围的小学校中进行推广。去年底,教育部公布了《中小学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中小学生依照不同年龄,要掌握一定的健康知识和技能,以促进学生养成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学校教育质量也将据此进行考评。其中,《纲要》对小学低年级学生了解生命孕育、成长基本知识,知道“我从哪里来”,高年级学生了解青春期的生长发育特点,男女少年在青春发育期的差异等性知识的规定尤为引人关注。
近年来,虽然教育界普遍意识到青少年性成熟提前,并对将性教育课开进课堂达成共识,但是性教育课究竟怎么进行?尤其对如何在小学课堂中开展性教育课?一直是个在争议中摸索的课题。
据了解,早在2006年底,北京就有些小学陆续开展了性健康教育的课程。“几年前,我们学校五年级的班主任发现,一个女生的母亲连续好几天的中午都要来学校看孩子,但其实孩子每天中午都在学校吃午餐,就好奇地问学生母亲是不是孩子生病了?问清原因才知道,小女孩儿来了月经,自己不会处理,孩子的心理特别焦虑,甚至不敢去卫生间。”北医附小刘娅军主任介绍,孩子的母亲虽然给孩子讲清了道理,但是孩子不相信,因为她没有发现其他同学也出现了与自己相同的现象,班主任也反映该学生的情绪特别不稳定。“这件事情让我们也受到了一定的启示,于是就搜集了很多资料,对整个年级的女孩子作了专题讲座,帮助她们普及这方面的知识,告诉她们这个现象是正常的,每个人都会出现,只是时间的早晚问题。”也是从那时起,学校意识到,性健康教育方面的知识应该提前告诉孩子,当生理现象出现的时候,孩子们也就可以用已有的知识判断自己是否发育正常,不会给他们造成过度的心理压力了。“不应等孩子出现了问题后,我们才着手去做。”
然而,在准备小学生性健康教育方面的讲课内容时,刘主任才感觉到“很难做”。单是考虑如何对家长解释,就是个艰巨的任务。“在什么年级开展?怎样把握讲课的尺度和深度?讲课后孩子会有何种反应?既是家长的质疑,也是学校老师的困惑。”2006年,海淀区计生委在关注高中生和大学生的性教育工作中发现,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孩子的青春期较以前有了提前,因此也提议小学生应该做一部分相关内容的普及,所以就选择海淀区的几所小学进行了联合试点工作。据了解,这项工作进行至今,虽然取得了一定的经验和收获,然而对这些开展这方面工作的学校而言,仍有疑惑——没有教材,没有专业人员的指点。
没有教材,如何安排课程,讲到什么程度,就变得特别不好把握。西苑小学校长李辉认为,对性健康教育的认识程度,跟家长的环境、背景有关,不同教师的认识程度也是各不相同的。而且,有的孩子发育较早,在讲课前可能就出现了相应的生理现象,但也有的孩子发育较晚,给他们讲这些知识时,孩子可能还不太明白。
“小学教师确实不好把握授课角度和程度,更希望做专门研究的相关专家能给予直接指导。”据了解,目前开展性健康教育工作的小学校多数调动的是有心理学学历背景,或自己学过心理咨询师的老师,其又多是班主任老师,利用班队会时间在做这些事情。也有的学校是与体育课的“健康教育”结合,渗透一些性健康教育的知识。
“《纲要》的出台应该说对于推动性健康教育工作大有益处,但是《纲要》下发到学校一级,依然会出现教师对此理解不同的情况,我认为还是需要专业人士的指导,比如教材的编写者、纲要的编写者,对小学教师做一个通识培训,哪怕作成授课光盘也行。如果只是通过层层下达的方式,每一层传达者难免都会加入一些自己的认识在其中,真正落实在学校中的话难免会走样,老师们可能还是会觉得无所适从。”李辉校长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