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深度剖析北京小升初四大潜规则(图)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5月07日 11:45  北京晨报 
景一鸣/摄

资料图片

  记者调查小升初四大潜规则 教委表示将治理培训班挂钩学校

  晨报记者 岳亦雷

  周六参加“奥数班” 周日赶场“占坑班”

  核心提示

  5月2日,周女士带着上五年级的儿子参加了学而思杯的考试。尽管奥数被人批为“甚于黄赌毒”,但家长带孩子参加的热情却丝毫没受影响。“那天北三环辅路堵得一塌糊涂,多数是家长送孩子来参加考试的。”周女士说,小升初已不仅仅是一个教育问题了。记者调查发现,家长之所以将孩子送进各种“奥数班”、“占坑班”,还是为了适应小升初竞争背后的各种潜规则。所谓“占坑班”,即为上某所重点学校而参加这所学校挂钩的培训班。

  现象 苦海中的孩子和家长

  “周六要上‘奥数班’,周日要去‘占坑班’,晚上回家还要写好多作业,哪有玩的时间啊。”周女士这样描述儿子的周末生活,“特别是奥数题目,超出孩子水平太多了,以前要中、高考才出现的立体几何和排列组合题,现在小学生就要面对,简直不可思议。”但如果上奥数班真能提高成绩也就算了,实际上并不是这样。“奥数好的孩子平时成绩未必突出,奥数学惯了,容易钻牛角尖儿,很多简单题目往往被他复杂化。”

  本报日前针对“奥数和小升初”问题对读者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家长站在了“倒奥派”一方,一位家长表示:“我女儿二年级就开始。一直到初中,所有重点中学都考奥数和华数,我们五年来一直风里来雨里去,中午孩子经常在车里吃几口饭,一点钟赶快再去上另一个奥数班……”

  一位网名为春风化雨的家长在博客中也写道:“上午是四中附近一家培训机构的测试,进行了3个小时。下午‘巨人杯’测试,又是3个小时。晚上10点半回到家才有空开始处理学校布置的作业。我躺在床上休息,儿子则开始做作业,为防止碰到难题,儿子嘱咐我:你休息可以,但别睡着,万一有问题还要找你讨论……”读后让人不知是该为家长的牺牲精神鼓掌,还是该为孩子的成长历程悲哀。

  尽管大多家长反对给孩子太多的压力,但还是选择给孩子报各种“奥数班”、“占坑班”。周女士告诉记者,“但是人家都报了,咱也得适应这种潜规则,说到底还不是为了升学嘛。”

  周女士所说的潜规则是什么呢?除了摆不上台面的人际关系外,小升初的竞争中还有各种各样潜规则绑架了孩子和家长,使得他们明知是“坑”却还要趋之若鹜。

  调查 小升初四大潜规则

  潜规则一

  奥数获奖证书是名校敲门砖

  据记者了解,目前各个中学为了保证将来的升学率,都不会放过“暗箱操作”小升初的机会,中学间的竞争实际上已经提前演化为争夺优秀生源的竞争。如何确定好生源,除了平时的学校成绩外,以奥数为代表的各类竞赛成绩就成为了小升初竞争的重要“法宝”。

  “按照常理,数学好的孩子一般就会比较聪明,也会具有更大的学习潜力。我们挑选生源时,怎样判断孩子的能力?如果没有了这些‘敲门砖’的存在,仅凭借孩子的综合能力素质和三好学生奖状,如何来断定孩子的能力?”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朝阳区某中学校长告诉记者,“这也是没有办法的办法。”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奥数班非常火爆,像学而思这种著名培训机构的奥数班要提前预订才可以。而随着各类竞赛越来越多,各种等级证书和获奖证书已经异化为小升初的“敲门砖”,尤其以奥数获奖证书最有代表性。

  因此,虽然北京市教委有明确规定,中学不得采取或者变相采取考试、测试、面试等形式选拔学生,不得将各种竞赛成绩、奖励和证书等作为入学的依据。但很多学校为了体现自己名校的旗号,同时也为了升学率,毫不例外地对奥数获奖者大开绿灯,直接刺激了家长疯狂报奥数班的神经。

  潜规则二

  想上好中学必须先“占坑”

  目前,一些中学特别是重点中学往往开办一些针对小学生的课外班或培训班,利用寒暑假和周末时间讲授奥数、英语等课程。同时,这些学校还通过或明或暗的途径向家长们传递这样的信息:学校将来会从这些班中选拔“优秀人才”,参加这些课外班的孩子会有“优先权”。也就是说,要想上某所重点学校,参加这所学校挂钩的培训班是一条必经之路,家长们俗称为“占坑”。

  说到“占坑”,名气较大的仁华学校、巨人学校和学而思培训机构就不得不提。部分知名中学培训班或一些与中学存在千丝万缕联系的培训班,近年来悄然成为名校争抢生源的重要途径。因此,小升初孩子报考这些培训班,便被当作“曲线”升学的潜规则。记者了解到,与人大附中关系密切的仁华学校的招生对象就是小学三到六年级的孩子。小升初之前,仁华六年级的孩子会进行六次全面考试,而这六次考试的成绩会作为小升初录取的重要参考依据。另外,作为小升初重要参考的成绩还有三、四、五年级时的分班考试。所以,要想上人大附中,早早来仁华“占坑”就成了家长们心知肚明的潜规则。而为了保证成功率,一个孩子往往要占3到4个“坑”,有的甚至更多。

  记者也了解到,“坑”有两种:一是中学下挂的嫡系培训班。一是与中学有密切往来关系的机构培训班,像巨人学校。“要想上重点学校,就得在其嫡系培训班‘占坑’才有用。比如,想上人大附中,就得在其嫡系培训班——仁华学校‘占坑’,不然机会会小很多。并且不要死盯一棵树,要多点开花。”赵女士告诉记者,如今,她的儿子已经在人大附中读初一了,回想前几年“占坑”的艰辛,这位家长仍无奈地感叹,“仁华的‘坑’可是‘金坑’啊,要占可得提前啊。”巨人学校虽然并不是中学嫡系培训机构,但因为与各学校的“关系”密切也备受追捧。

  潜规则三

  培训班蕴藏巨大经济利益

  “这几年为孩子报班可没少花钱。”周女士的儿子就读于海淀区某重点小学,她给记者粗算了一笔账,“师大附中的 ‘占坑’班每年1600元,学而思的奥数班每年3200元。每年寒暑假还要另外报班,再加上各种类型的竞赛,赛前都要参加‘突击班’,每个班至少600元,这样算下来,每年花费约有6000元。不过和身边同事相比,这已经是最少的了。”据周女士介绍,一般孩子都会报班3到4个,“一年报班费用超过一万元很正常。”而一位姓翟的家长就告诉记者,她给孩子在“巨人”的英语班从去年暑假到今年寒假就花了8000多元,加上“学而思”的奥数班,还有目标校的“占坑”班,这两年加起来花了25000多元。

  在晨报记者的调查中,有约三分之一的学生从三年级开始参加培训班,每年培训费约8000元。目前,北京小升初学生人数近10万人,如果按以上调查计算,每年有大约2.4亿元进了培训班。记者了解到,这些暴利的培训班有许多与一些中学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不排除一些中学也从巨额收益中分一杯羹的可能。

  潜规则四

  老师赚外快鼓动孩子报班

  黄老师在海淀区某小学任教,她曾在某家培训机构做过几个月的英语老师,“平均下来每节课有100多块钱的收入,但具体费用每个机构、甚至同一个机构的不同班级也不一样,这跟上课时间的长短和教师资历有关。”

  市教委并没有明文规定学校老师不能在工作日之外兼职,各个学校领导虽然声称不赞成老师这样做,但黄老师透露,“学校也从未明确表示不允许。”“不是不想管,是没有办法管,毕竟那是属于老师自己的时间。”一位学校领导如此表示。据了解,像巨人学校这样的培训机构的老师有专职和兼职之分,而兼职师资的来源基本都是公开招聘的学校老师。“制定一定的考核机制,如果老师水平不行,不能吸引学生,培训班出现大量生源流失,该老师就会被解雇,也就挣不到‘外快’。这些老师上课时也更热心,投入的精力有时比学校正课都多。”黄老师说。

  而一位姓张的女士也气愤地告诉记者,女儿今年小学三年级,英语老师曾直言不讳地告诉她,要她给孩子在外报班,不然将来会被别人落下一大截。无奈之下,她就给女儿报了一个英语班,结果发现,女儿课堂上学到的东西周末班时又会重新学一遍,只不过范围更广一些,这让张女士一肚子怨言:“为什么要让自己花两份钱呢,既然周末班学得更深一下,那学校就干脆把英语课取消得了,哪怕多上几节体育课,让孩子多点玩的时间也可以啊。”

  声 音

  专家

  奥数仅适合少数孩子

  奥数报班到底有没有用?著名奥数专家陶晓永教授表示“奥数题目仅仅适合少数有数学天赋的孩子,大多数孩子不易长期面对偏难、偏怪的题目,那样会打击自信心,丧失对学习的兴趣。”研究也表明,仅有5%的孩子属于早慧型儿童,适合学习奥数。“培养孩子的数学兴趣,远比解出一道奥数题更有意义”陶晓永教授告诉记者,“我们教育的目的不是为了培养简单的奥数冠军,也不是造就解题机器,而是要培养掌握学习方法和有学习兴趣的孩子。”

  迄今华人中唯一的数学界最高荣誉“菲尔兹”奖得主丘成桐教授曾经说过:“奥数竞赛成就不了数学大国梦,数学不等于奥数,前者是做研究,后者是做题目,奥数做的是别人的题目,奥数班培养出来的只有应试能力,没有创新能力。”

  教委

  将治理培训班挂钩学校

  日前,市教委出台文件表示,本市将出台相关政策,对培训机构挂钩中学的“潜规则”进行治理,一旦中学被举报有此现象存在,学校负责人将被依据《北京市实施<义务教育法>办法》予以问责。

  不过针对此文件,有业内人士却表示:“操作起来有一定困难。目前,家长对名校的认同度还是根深蒂固,完全按照就近入学原则操作有点不太现实,所以此次整顿也需要一个长期过程。”教育部门的这次表态,其结果将使今后这种挂钩做法更加隐蔽和谨慎。

  编后语

  如今的小升初如同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在没有统一考试的情况下,在初中校教育资源不均衡的情况下,在众多家长望子成龙的美好愿望下,无数的无奈的家长和可怜的学生们早早被裹挟到小升初的竞争轨道中。于是,各种各样的奥数、英语、作文、文体特长等等的竞赛、考试、选拔使得他们成为这种机制下的“考奴”。其实这一切显然都是违背教育规律,不适合孩子年龄、认知能力、接受程度,甚至有可能给孩子幼小心灵带来严重阴影的。其实有关管理部门早已出台规定,努力想扭转这样不健康的现象。但在残酷的升学压力面前,大多数家长选择了宁让孩子受苦受累,也不愿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做法。如何救救孩子?如何真正、彻底地打破这种不合理的现象?我们期待着,我们关注着。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Powered By Google

更多关于 小升初 奥数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