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0年8月,深圳3.1万名小学毕业生没有经过任何考试,就顺利地拿到初中入学通知书,他们是第一批享受到此次重大基础教育改革成果的幸运儿。
这一重大基础教育改革,“解放”了一大批为进重点初中“挤破头”的学生家长,也为深圳基础教育实现均衡发展,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 “考”入初中 家长学生苦不堪言
1980年到2000年间的深圳基础教育,是一个典型的农村教育发展成为城市教育,再向现代化教育迈进的一个过程前10年属超常规快速发展追赶时期后10年属跨越式发展赶超时期。深圳的基础教育起步晚、起点低,当时深圳的教育远远不能满足特区快速增长的入学需求,一方面是读书难,另一方面就是质量低,所以在80年代到90年代期间,很多特区“拓荒牛”不愿把自己的小孩留在深圳读书,把他们送回上海、北京甚至广东梅州等老家上学。
读书难主要体现在学生入读一所好的学校非常困难。1986年前,所有小学毕业生都必须通过升学统一考试才能入读初中,1986年,随着《义务教育法》的颁布和我市基础教育改革的推进,小升初考试取消了,改为由小学毕业考试和升学考试合并的模式,毕业考试由市教育局统一命题各区、镇统一评卷。重点初中由各小学推荐,成绩包括语、数、英三科,六年级第一学期的成绩占20%,第二学期20%,毕业考试占60%。
这个模式实行了6年,在这6年的时间里,一些变味的东西逐渐暴露出来。我们发现,学校给学生评定的成绩都很高,毕业考试也因评卷标准执行不严或有偏差,不少高分学生入读初中后跟不上学习进度,说明这些分数其实有很大的水分。
1992年,重点中学的初中采取推荐加考试的办法,只有获得毕业学校推荐的学生才有资格去参加市里统一组织命题的招生考试。在考试命题上,由各所重点初中轮流坐庄,比如今年由深圳中学出题,明年就改由实验学校来命题,以防命题上造假。但这种模式又直接导致年年命题都偏难,为了挑出优秀的学生,命题学校在考题难度上大做文章,大大抬高了入学门槛,未被录取的学生分数很低,自信心受到不同程度的打击。
1996年,我们对学生报考重点学校的限制完全放开,告别了只有被推荐才有可能上重点初中的历史,当时报名参加考试的人数也是急剧飙升。
1998年,我市再推基础教育改革,各重点初中学校拿出一半的招生名额给参加统一考试的学生,另外一半由电脑派位随机录取学生。小学毕业生只能以其中的一种方式选择自己的“归宿”。
回顾这些办法,不难看出,我们是在不断的改革调整完善中前行的,但仔细推敲,它们都有一个共性――难逃被“考”的命运。我们做过一个数据分析,1987年至1997年10年间,被重点初中择优录取的学生总数为5190人,仅占同期小学毕业生总数的2.8%。1998年被重点初中录取的学生,仅占当年毕业生总数的4%左右,也就是说95%以上的毕业生都仅仅是个“陪读”、“陪考”。
为招到更好的学生,各学校之间也展开抢生源大战,开展多项诸如调研考试、竞赛类、特长类等五花八门、名目繁多的考试类别,力求招到想要的“尖子生”,这也直接提高了学生入读这些学校的门槛。为了考上重点初中,孩子从上一年级开始就背上沉甸甸的书包,而家长则使出浑身解数,找关系、“走后门”。
2 就近入学 取消小升初考试
2000年,深圳基础教育改革的春天来临。
199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召开改革开放以来第三次教育工作会议后,下发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借着全国教育改革的“东风”,1999年底,深圳市委市政府草拟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建设教育强市的决定》,正式提出取消小升初考试,全面实行免试就近入学。
1999年至2000年,我市组织草拟《深圳市教育发展10年规划(2001年-2010年)》,认真谋划新世纪头10年的教育发展蓝图。其中基础教育这一部分的规划,我是主笔人之一,再次将“全市学校取消小升初考试,全面实行免试就近入学”写进规划中。这个消息在当时引起社会较大反响,既有期盼――学生家长包括学校老师早就希望小学生升初中不用考试,也有怀疑――喊了多年了,到底能否真正得到全面落实?
在我看来,2000年的这项改革,是一个循序渐进、不断完善的过程,也是深圳教育发展的必经之路。1980年,深圳所有学校共247所(包括幼儿园),人数不足6万,到2000年,全市中小学就有486所,在校中小学生44万。经过20年的改革发展,深圳中小学以财政拨款为主,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注重效益投入的教育投入体制已经形成,为教育改革提供了物质保障。同时,高标准高质量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目标已基本实现,师资队伍也得到全面提升,1999年全市小学教师大专学历的比例高达72%,中学教师本科学历比例达86%这在全国是第一的。截至1999年,我市中小学省、市、区一级学校的比例分别为5%、10%和30%,我市基础教育办学条件、办学水平在全省名列前茅,在国内处于先进水平。1989年,深圳基本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比国家规定提早了一年。1994年,我市率先在全国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比国家规定提早了六年。我们用20年的时间,达到了内地很多地区用50年才能达到的水平,这些成果都是推动2000年改革成功的保障。
3 改革不断 成就一批名校名师
深圳的基础教育改革之路从未停止,改革的背后是无数“拓荒牛”的激情与汗水。
我市市委市政府历来高度重视教育,1983年,深圳召开全市教育工作会议,提出教育要与经济建设同步发展,把教育摆在了一个战略的位置,通过增加投入等,促进教育快速发展。1990年,我市提出教育要适度超前发展,1994年,提出教育要优先发展,这些理念在当时都是非常前卫的。
不仅如此,我们甚至还提过“全市义务教育阶段实行5.4学制(小学5年,初中4年)”、“取消中考”、“全市实行初高中分离办学”等的改革设想,当时我们的想法很多,思路也很广,一些改革顺利完成,一些改革因为客观原因半途“夭折”,尽管如此,但我们的改革从未停止,因为改革是深圳的根、是深圳的魂。
那是一段激情燃烧的岁月,从市领导到普通工作人员,每个人都对工作充满激情,对改革充满热情。我清楚地记得,在制定《深圳市教育发展10年规划(2001年-2010年)》前期,时任分管教育的市领导经常带着局领导和机关干部到学校调研,一起研究商讨相关问题。为了节省时间,到了午饭时间,领导和大家一起吃起盒饭,放下饭盒后,又“直落”继续研究。
有人会为其中一个细节争得面红耳赤,有人会为了提出一个更好的创意而绞尽脑汁,那时候好像有使不完的劲。当年30多岁的我,对教育改革也充满了热情,为了掌握到一手的信息,我经常深入学校,也经常到内地先进城市、香港等地学习“取经”,有时候为了写调研报告,一忙就是整个通宵。
在这样的氛围下,也涌现出一批金式如、龚国祥式的知名校长,成就了一批诸如深圳实验学校、深圳市外国语学校等有口皆碑的品牌学校。
相关链接
2002年,深圳市政府出台《贯彻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发展决定的若干意见》,明确中小学实行“分级办学、以区镇管理为主”的管理模式。
2004年,深圳市委市政府出台《关于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的决定》,我市成为全省第一个教育强市,基础教育在其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2006年,深圳市政府出台《关于进一步推进我市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若干意见》,我市义务教育走进均衡化发展的时代。
2008年,深圳义务教育双免生扩至非深户,符合深圳就读条件、在深接受义务教育的所有内地户籍学生都能享受免除杂费和课本费的优惠。
2010年,全市96所原村小改造完成,原村办小学硬件条件大大改善,全市整体办学条件和办学水平得到进一步提升。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