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强 / 本刊编辑
当我看到第一篇范文时,我在想,咦,原来这种小情小调的散文又流行起来了呀;当我看到第二篇范文时,我开始抱怨,文笔不错,但一个拥有这样文笔的小学生,实在不应该把它用在写这样落后于时代三十年的散文上;当读到第三篇范文,文风和前一篇如出一辙,让我几乎无法将两篇的作者区分开来时,我开始意识到,出问题了。
我首先检讨了一下,是不是我们定下的主题出了问题——不然为什么三篇范文都“不约而同”地选择了同一种文体,同一种风格的文笔,甚至给人的感觉都是同样空洞洞、轻飘飘的呢?但我随即否定了这种想法——因为同样的主题,“同题范文”的作者们都各自写了一个发生在夏天的故事,我看完之后,谁写了怎样的故事,在我脑中印象深刻。
瞧,本来我是期待着看到暑假、看到毕业、看到世界杯、看到旅游……看到很多在夏天发生的故事,但是令我没想到的是,“夏天”这样一个如此自由的命题,最后我看到的竟然都是差不多的文字——或许就是那种称之为“散文”的东西。
说真的,这种文章或许你能在语文书上读到不少,但它们并不适合作为写作的范例,对于初学写作的同学而言,在掌握扎实的叙事技巧和丰富的知识之前,我们不鼓励大家去写“散文”——事实上,一篇好的散文并不像你想像中的那样,用“优美的文笔”抒发一下小情调就行了,好看的散文,需要丰富的知识点、有意思的故事片段以及到位的评论来充实,对于作者修养有着非常高的要求。说到这里,我们不妨来看下喻楚乔同学的范文,他的文笔是所有三位小作者中最好的,五年级的小学生拥有这样的文笔,是件值得骄傲的事。但令人惋惜的是,喻同学的《夏天》,也是三篇中最不知所云一篇,前段与后段,前句与后句全无逻辑关系,小作者想必是想到哪里写到哪里,对于文字已经全然失去了控制——或许你会说,这就是传说中的“意识流”啊,但真正的“意识流”并不是这样的,那是现代文学的精华,近一百年来只有少数大师才能企及的文学的巅峰。如果一个初学者说自己写的是意识流,是会被人笑的。
而另两篇范文,虽然在结构上可以看出作者刻意的经营,但痕迹太过明显,难免给人以“找词充数”的感觉。在这里,我们依然要再次强调,在同学们开始试着写小说之前,作文练习还是要本着“真诚”的态度——如果你写出来的东西连自己都说服不了,怎么能指望别人会给你好评呢?
严畅同学《夏天》的另一个问题就在于,她笔下的那个夏天,远不是我们平常所熟悉的那个夏天,而是一个被过度美化的“夏天”。“常常听到楼底的欢笑声和谈话声,同时常传来‘嘎啦,嘎啦’拖躺椅的声音,然后又听见一声:‘啊,舒服,爽!’每当夜幕降临,听到躺椅被拖出门外声和人们的嬉笑声,就知道夏天来了。”这分明是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弄堂景致,如今空调早已普及,室外远不及室内凉快舒服,蚊虫又多,大家拖张躺椅去小区里乘凉的景致,恐怕已经很罕见了。作为一个从那个没有空调外机吹着热风,浑身涂满花露水出去乘凉的年代过来的人,现在看到一个2000年前后出生的小作者依然将这样的景致作为夏天到来的标志,不免哑然失笑。
……
(节选,更多内容请阅读杂志)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