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强 / 本刊编辑
写“我”的方法有两种,一是人人都会第一个想到的传记体,二是以第一人称为主角的故事。可能同学们会觉得传记体好写一点,因为写自己,永远都有东西可以写,不会像写别的题目时会有“卡壳”的情况发生。但要说好写,却也不好写,尤其是当你的脑中只有“我的名字叫XX”、“我今年X岁”、“我住在XX”,“我在XX小学读X年级”这样的开头时,我几乎可以肯定那将不会是一篇好作文。而更易发生的问题是,你可能从午饭吃好开始写这篇文章,一直写到吃晚饭都没写好——你发现,这个想写,那个也想写,要写的东西实在太多了,即使写一天也写不完。
所以,如果你选择传记体,要凑满字数很容易,要写好却并不容易。
为了避免将传记体写成“流水帐体”,同学们在动笔前首要的任务就是“取舍”——有时候你这也想写,那也想写,想将“我”这个人物展现的尽量全面。其实,在一篇容量有限的作文中,这种做法并不明智,正确的做法是,找出自己某个值得写的“特点”,并围绕这个“特点”挑出几个有代表性的人生片断来进行较详细的记述。在这一过程中,“取”并不难——围绕你的“个人特点”,我相信总能找到值得一写的“事件”;难的,反而是“舍”——或许值得写的片断实在太多,又或许你有一两件特别想写的事儿却与主题无关,这时,同学们还是靠有所克制,尽量少选取事例,而将其中的某个特别有感触的事例展开写为好。
以赵偲含同学的作文《我》为例,这篇文章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展现“我”的幽默感,以一个自嘲式的情节片断开头,令人感到妙趣横生,字里行间对于语言上轻松幽默的把握也颇为到位。不足之处在于,当写到“我很幽默,我的朋友们喜欢听我讲笑话,讲故事,看她们听得入迷的样子,我就会有一种自豪感。当然,有时候也会逗她们一下,即使是狼狈地被她们追得满操场跑,我也心甘情愿……”时,小作者的落笔如蜻蜓点水,点到即止,作为文章的主体,实在是有些欠缺说服力,如果能展开写一两个“被追得满操场跑”的事例,效果想必会好很多。而之后的“长大后想做什么”的内容,与主题无关,放在这里显得有些突兀,建议删去。
而以某一个第一人称为主角的故事来刻画“我”这个人物,则是一种相对“高级”的写法。不易落入俗套,却也要求写作的同学对文字的走向有着更高的控制能力。
……
(节选,更多内容请阅读杂志)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