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小学生“网络化”作业,创新还是瞎折腾?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10月25日 09:13  京华时报 

  今日教育重任,首先不在拍脑袋式的创新,而在革除旧弊再图新生。“网络化”作业还是早早作罢算了。

  有人把教育问题比作谈恋爱——仿佛永远有说不完的话题。其实,不是民众太“专情”,而是教育问题往往沉疴未祛又添新弊。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北京市部分小学进入网络时代,但这种新模式却让家长大呼“受不了”:“老师每天都发短信指挥,要家长下载试卷,把孩子的作文打印后提交,甚至要帮孩子做彩印的报纸用来班级展示,我就想问,没有打印机,难道这学还没法上了?”

  当上网、下载、排版、打印成为学生家长的必修课,部分小学所推崇的“网络化”作业,显然就不能从校方的单方面释义上去审视。尽管学校将“网络化”作业拔高到“与时俱进的尝试”的高度,依然遮蔽不住与教育改革要旨相悖的诸多负面元素。

  多少个现实案例证明,当前枯燥乏味的校园教育,抵不过网络游戏的搔首弄姿。谈青少年网瘾泛滥问题时,学校往往将互联网妖魔化得一塌糊涂,而在课业创新上,却又将网络视为与时俱进的平台,这本身就表明了教育的左右摇摆。据实而论,谁也不能保证孩子们不把“网络化”作业变成游戏化作业。

  即使抛开这种担心不谈,上网、下载、排版、打印、做彩印报纸,这些作业与其说是留给小学生的,莫若说是留给家长的。小学教育进入网络时代后,学生的课业负担不是减轻了,而是依赖网络的技术支持增加了新内容;课业负担从绑架学生转而勾连家长一起绑架;“网络化”作业所依赖的家用电脑、打印机、网费、油墨费、纸张费等等,让课业负担从精神压力拓展为精神和经济上的双重压力——在这三个维度上,“网络化”作业没有减负,相反却推高了学生和家长的学业负担。

  或许,确如学校老师所讲的,“网络化”作业由于字迹工整能够提高教师的批阅率,从而减轻教师负担,而彩印报纸也能展示出“教育硕果”异彩纷呈。但是,为了校方的这些蝇头小利,学生要付出的代价可谓不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是教育的内涵之一,而低龄的“网络化”作业却强迫着家长做学生的扶手和拐棍;“一手好字被电脑废了”的哀怨之叹幽幽,“网络化”作业却过早地让学生依赖上电脑;形式主义饱受诟病,我们却在家长制作的彩印报纸展示中,早早地给孩子们完成了“形式主义教育启蒙”。以此来看,所谓与时俱进的“网络化”作业,实在是教育之罪。

  作家汪曾祺曾提出“汉字思维”的概念,他认为“一个民族文化最基本的东西是语言,中国识字的人,与其说是用汉语思维,不如说用汉字思维”。由此,与时俱进固然重要,但文化根脉之于教育才是重中之重。今日教育重任,首先不在拍脑袋式的创新,而在革除旧弊再图新生。“网络化”作业还是早早作罢算了。


网友评论 欢迎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留言板电话:010-62676300

企业服务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