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强 / 本刊编辑
今天我们要教同学们的写作技巧更有针对性一点,是特指面对“风筝”这样一个一点儿也不抽象,有着明确形象,且范围相对比较窄的命题时的应对技巧。
看到“风筝”这个命题,你最先想到的是什么呢?我想,可能是形形色色的风筝的样子,也可能是和父母一起在公园里放风筝的情景。
没有亲手放过风筝的同学,可能会倾向于写做风筝、买风筝、看别人放风筝,或是风筝的历史典故之类。而亲手放过风筝的同学,则几乎一定会写自己放风筝的经历。不单是“风筝”这个题目同学们会这样写,推而广之,任何与之类似的命题都可以这样写。这也就是我们在遇到“风筝”这类命题时最容易找到的两个着眼点——“写物”和“写事”。前者的重点放在描述命题所代表的事物本身,而后者则把笔墨着重花在围绕着命题,发生了什么故事上。
其实还有第三个着眼点,是同学们不太容易想得到,或是即使想到,也怯于下笔去写的——它不像我们之前所谈到的两个着眼点那样实在,而是有些“虚无缥缈”——这就是命题或是故事所蕴涵的精神内涵,具体到“风筝”身上,自然最容易让人联想到“自由”、“轻快”一类的词语。
其实从这三个角度,都可以写出很好的文章,三者并无高下之分。在本期的“佳作欣赏”栏目中,梁实秋的《放风筝》就是一篇典型的将重点放在风筝本身的文章,而鲁迅的《风筝》,则更偏重于我们提到的第三个着眼点,也就是内涵上。同学们大可以选择自己写起来最顺手的角度来下笔。
……
(节选,更多内容请阅读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