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同题范文:闲话斗蟋(图)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4月05日 22:56  略知一二 
图为:内文配图

  隆奕 / 编辑

  蟋蟀北方又叫做蛐蛐,我们那个年纪的许多小朋友都玩过,特别是在农村长大的孩子,几乎都玩过蟋蟀。说玩蟋蟀不是太妥当,准确地说是玩“斗蟋蟀”。

  蟋蟀属直翅目、蟋蟀科,体呈黑褐色或黄褐色,体形粗壮,体长约15-40毫米,头呈圆形,具光泽;触角丝状,有30节,往往超过体长。雄虫好斗,且善鸣叫。雌虫则默不做声,是个哑巴,俗称“三尾子”。

  蟋蟀是不完全变态昆虫。成虫生性孤僻,是独居者,通常一穴一虫,要到成熟发情期,雄虫才招揽雌蟋蟀同居一穴。若两头雄虫在同一洞穴相遇,二者必定会为争抢底盘而打斗,这就是玩蟋蟀的生物学基础。蟋蟀分布极其广泛,在世界上大部分地区都有其生存活动的踪迹,蟋蟀的种类多达3000余种,我国有50多种。在大自然所滋养的无数生灵中,它实在是太普通不过了。但它在中国却备受宠爱,以至发展成为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

  自古以来,斗蟋蟀就是我国民间的一项重要民俗活动,也是最具东方色彩的中国古文化遗产的一部分。据唐朝《开元天宝遗事》记载:“宫中秋兴,妃妾辈皆以小金笼贮蟋蟀,置于枕畔,夜听其声,庶民之家亦效之”——从宫廷到民间、从城市到穷乡僻壤、从帝王将相、社会名流雅士到学堂儿童,善养者千千万万。据历史文献考证,“古人玩蟋”始于唐,著于宋,盛于明清。据顾文荐(宋)《负喧杂录》载:“斗蛩之戏,始于天宝间,长安富人,镂象牙为笼蓄之,以万金之资,付之一啄”。由此可见,我们的先人们对这貌不惊人的小虫倾注了极大的热情。在实践过程中,人们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无论祖传密本还是当代民间蟋蟀迷们的饲养方法,其内在的机理深奥微妙,有着极为丰富的内涵。南宋贾似道是我国第一个研究蟋蟀的专家,他编撰了我国也是世界上第一部蟋蟀专著《促织经》,为蟋蟀的捕捉、识别、饲养、斗法提供了详细的研究资料。

  养斗蟋蟀、观看蟋蟀格斗的激烈场面,饶有趣味。两只小虫,虽为微物,似通人意,在盆中拼搏,进退有据,攻守有致,忽而昂首向前,忽而退后变攻为守,胜者昂首长鸣,败者落荒而逃。整个过程奇趣横生,给人们带来精神上的享受……

  (节选,更多内容请阅读杂志)



网友评论 欢迎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分享到:

企业服务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