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强 / 本刊编辑
本期我们提出的主题是“我的亲戚”,并特别规定“非两代以内直系亲属”,这是有原因的。过于亲近的亲缘关系,如父母、祖父母,往往会对孩子表现出有别于他人的疼爱,当他们出现在作文中时,几乎是千篇一律的亲切慈爱的形象——小朋友们看电视剧、电影时想必看到过,即使是十恶不赦的坏人,回到家往往也摇身一变成了一位“好父亲”。为了避免看到《我的妈妈》那样“千篇一律”的作文,我们才作了这样的特别规定。那些与我们不算太亲近的亲戚朋友,我们反而更容易去看清他/她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
最终,这样的特别规定起到了很好的作用,我们选登的三篇范文,小作者们所描述的对象,形象都相当“立体”。
何叶同学和刘金洋同学不约而同地采用了“先抑后扬”的写作手法,即先从与主要表达的方向相反的方向进行叙述与描写,再以转折制造出人意表的效果,以增加文章的可读性。在人物描写方面,这是一种非常好用的写作技巧。相对来说,刘金洋同学在《我的远房亲戚》一文中更充分地利用了“误会”这一最常用的制造转折的方法,全文不下四个转折,在制造戏剧化效果方面非常优秀。但在可读性方面,显然何叶同学写的《我的表姐》要更胜一筹——我们一直都鼓励同学们要“写故事”,何叶同学写了一个完整的故事,将想要表达的东西用故事的方式呈现,于是在对“表姐”这个人物刻画方面就非常成功。相比之下,刘金洋同学的《我的远房亲戚》虽然对于戏剧化的效果运用得非常充分,起到了很好的效果,但对于“大侄子”这样一个人物的刻画,由于仅是寥寥几笔,就显得有些苍白——如果能用一个故事来带出他的性格与经历,相信此篇作文的水准会大大提高!
而金子航同学的《我的太姥》则是最让人惊喜的一篇。
相信同学们经过了那么多总结课文中心思想的训练,应该能够看出《我的太姥》其实并不是真的在写“我的太姥”,而是通过写这样一个人物,来写“代沟”这样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这是一种非常高级的写作技巧,也是作家们在写散文和短篇小说时经常使用的写作手法,用人物的经历与命运,来表达一些“更深层面”的东西,比如社会问题、人性等等。
我们非常鼓励同学们在写作时进行类似的思考——除了题目所规定的对象本身,我们还有什么更深刻的内容可以表达呢……
(节选,更多内容请阅读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