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反抗期:此时的父母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2月15日 17:38  当代中国出版社 

  反抗期不是只有孩子才会引发的现象——此时父母该如何参与呢?

    反抗期为逞一时之快,难免会思虑不周

  对于难以管教的孩子,大多数的父母会说:“大概是由于反抗期的缘故吧?”他们认为,反抗期就像感冒一样,一年总会出现几次。因此,这些父母谈论“这都是反抗期所致”和讨论“这都是感冒所引起的”一样,尽管不断地抱怨,却始终没有实际的对应行动。而在孩子方面:“我会有这种行为,都是因为反抗期的缘故,所以你们不应该这么对待我。”对孩子的自我辩解及郑重的要求特别待遇,父母不妨以愉快的心情,轻描淡写地告诉他:“你的反抗期已经出现过几十次,早就不足为奇了。所以啊!我们不能再给你任何特别待遇啰!”

  近年来,社会上掀起一股“尊重子女主张”的风潮,一时之间使得为人父母者对“反抗期”一词相当敏感。在这种屈服、逢迎子女的时代里,孩子对父母毫不客气的态度,的确令人印象深刻。然而,对逞一时之快而有欠缺考虑之举的“反抗期”而言,孩子的表现实在令人担心。很多父母都在心中自问,是否让孩子就这样走过这一时期?前面说过,这个时期是人生当中最重要的时期。除此之外,能否顺利通过此一时期,对其往后人生的发展,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力。俗话说:反抗期有如成长中的竹节。的确,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这个时期确实造成很大的变化。一般而言,在孩子长大成人之前,会出现两次“竹节”时期。第一次变化,可称为“第一反抗期”;第二次变化,则称为“第二反抗期”。所谓的“第一反抗期”,大多出现在2~4岁之间;而“第二反抗期”则以青春期的中学生时代较为普遍。其中,处于第一反抗期的孩子,只是单纯地以“不要、不要”来拒绝双亲所说的任何事情,因此不会引起太大的重视。但反观第二反抗期的青少年,却是极难对付的。这个时期的孩子,经常会让父母不知所措;因此所谓的反抗期,也可以说是青年前期的代名词。但是,尽管有第一、第二的不同称呼方式,也不管两种反抗期在年龄上的差距,我们仍可在两者之间找到共通性。

  其一,过去的平衡体制,由于新能力的萌芽,以致引起变化,甚至造成了混乱。因此,对反抗期而言,我们认为既然有变化期,当然也会有混乱期,便是因为这个缘故。其二,由于新能力萌芽,自然会使独立的要求更为激烈,同时自我主张也会趋于强硬。其中,第一反抗期所要求的独立,是身体及行动的自由;而第二反抗期所要求的,却是全面的独立。在这一点上,两者有很大的不同。所以,就意义上来看,所谓的反抗期,也可以称之为独立期。就我个人而言,比较偏向独立期的称呼方式。其三,父母对孩子这种成长的变化,往往感觉迟钝,认为孩子仍和以前一样,与自己有依存关系。但在另一方面,孩子却急于突破对于父母的依赖,希望获得完全的独立,因而产生了抵抗的心理。由此可知,“反抗期”一词,乃是因依存与自立之争,不断地对立而得名;这原本就不只是孩子的问题,同时也包含了父母方面的问题。只要父母均能意识到这个事实,那么,问题就比较容易解决了。第一、第二反抗期的共通性固然很多,但在父母参与困难的这一点上,第二反抗期又比第一反抗期严重得多。再者,对于这个时期孩子的成长,除了必须考虑其充实程度之外,父母慎重处理的态度,也是非常必要的。千万不要抱着疏忽、不在乎的态度,来面对反抗期的子女。这也意味着,绝对不可误以为反抗期就像感冒一般。毕竟,是要让孩子在反抗期间遍体鳞伤,还是让它成为最充实的人生阶段,要看身为对手的父母所采取的处理态度。父母的态度会影响反抗期遏制反抗期的反抗心理,光靠父母单方面的努力是不够的。有时,甚至连最温和的处理方式,也会引起孩子的激烈反应。由许多反抗期的实例来看,孩子往往会因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而与父母对立。而且,他们总是紧抓住这种小事不放,以至于无法自拔,陷入完全对立的状态。然而,仔细想想,这只不过是表面上的问题而已!毕竟,对处于反抗期的孩子来说,并不是每件事都很令人兴奋。此时,如果父母为孩子表面上的反抗所迷惑,甚而愤慨地说:“真是的!怎么老做些无聊之举呢?真是个爱钻牛角尖的孩子!”那么将会使情况愈演愈烈。殊不知,在这些反抗行为的背后,自有孩子的心情和想法。当激烈反抗的要素混入他们最重要的思考之中时,自然便会产生激烈的反抗。那么,所谓最重要的思考,是指什么呢?第一 ,阻止心理上的断奶时期。也就是说,孩子希望能离开父母而自立,但父母却未觉察到这种心理,总是把他们当小孩子看待,想要把孩子永远留在身边。第二 ,忽视 ,甚至横加阻挠孩子的自主性。对于孩子的主张,他们一概予以否决;而且希望子女的一切行为,都在父母的支配下进行。第三,阻挠孩子的个性发展。不可否认,很多父母都以学业成绩为首务,因而禁止或限制孩子从事个性化的活动,以致引起激烈的反抗。第四,强迫孩子接受成人既有的知识及价值观。大部分的孩子,均拒绝囫囵吞下这些既有的东西,而希望能创造自己的新价值观。第五,阻止孩子接近异性。年轻人的要求,自古至今都是一样的。不过,由实际情形来看,现代青年的自立时期,较过去为晚。在我认为,这种现象将会延长反抗期,并使孩子遭到更大的轻视。在我国,学业及考试问题日益严重的现象,不仅使父母感受到压力,也加剧了孩子的反抗心理;当然,有时也可能因为繁忙的功课压力,而使得他们无暇反抗。由此可知,课业也是形成反抗期的原因之一,千万不可忽略。只是,这种理论极可能导致人们错误的观念,认为父母不让孩子反抗,才是适当的处理方法。其实不然!事实上,如果父母为了避免引起孩子的反抗心,而采取放任的态度,同意其所有要求,那么必定会使孩子产生“天下为我所有”的错觉。换言之,一旦父母曲意顺从孩子,那么势必很难使其身心成长。固然,这种对应方式能使亲子关系维持和平 状态,但就实际效益来看,却反而阻挠了孩子的成长。教育子女原本就很辛苦,尤其在反抗期阶段,更要以无比的耐心和毅力来对待孩子。身为父母,即使感到力不从心,也要强打起精神,努力设法纠正孩子的思考方式,这才是最重要的。这个时期的小孩,一旦父母放任不管,他们就会愈加认为自己的想法都是对的。可怕的是,一旦有某种想法进入其脑海里,便有如根深蒂固般地挥之不去。此外,反抗期的一大特征是:只关心自己,很少意识到他人的存在。因而,父母所要扮演的角色,就是严厉的他人。同样,这个时期的小孩,对自己的自由相当敏感,但对他人的自由却浑然不觉。事实上,在自由的界限里,当然也有其他人存在;而帮助孩子认识到他人的存在,正是父母的责任。当然,挫折是在所难免的,但是如果不曾经历这些,孩子就很难迈向另一阶段。所以说,反抗期的结果如何,实与父母有很大的关系。处于支配感觉与被害感觉的矛盾中我们经常听到的“反抗期”一词,国外是不是也有呢?当然,同样的情形国外也有,只是比例较少罢了!再者,虽是使用相同的名词,但是我认为在感觉上必然要与国内不同。在欧美,当孩子反抗时,父母会和颜悦色地对他们说:“虽然孩子和父母不同,但是想要有自己的意见,却是无可厚非的。”私底下,他们会暗自窃喜,欣慰地看着孩子能够学习独立。“让孩子独立”正是教育的首要目标;然而,大多数的父母却处于矛盾之中:“既希望孩子能够独立,又希望他们永远不离开父母的保护”。因此,对于同样的反抗,父母应该承认孩子的独立要素,以免他们产生被害意识。在一般人的感觉里,被害者意识似乎略带女性化;不过,在没有父亲的家庭中,这并非特异现象。大致而言,最能表现反抗期的,便是国民性了。有趣的是,“反抗期”一词,乃是根据女性心理学者夏洛特•培拉之名而来的。对于这点,日本的心理学家乾孝先生,曾经做了以下的说明:“夏洛特•培拉女士,是一位顶尖的心理学家。她提醒所有家长们,必须注意观察孩子,以了解其精神发展的‘竹节’。唯有能够接受孩子自己的主张,即所谓的‘反抗’及坦然面对孩子成为支配者的感觉,才能使反抗期的伤害减至最低。”的确,反抗给人的感觉,是很愤怒的。或许是父母习惯于支配的感觉吧!他们总是会说:“绝对不许这个傲慢的孩子有丝毫的反抗。”然而,面对青春期的反抗,大多数父母会以感叹、失望的语气说:“你不觉得自己表现得太糟了吗?不要对妈妈这个样子!”言谈之间,不时掺杂恐惧,似乎害怕孩子就此成为坏小孩。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