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龙门山--大禹治水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1月22日 15:18  湖北少年儿童出版社 

  《孟子·滕文公下》记载:“当尧之时,水逆行,泛滥于中国,蛇龙居之,民无所定,下者为巢,上者为营窟。”

  尧之时,洪水泛滥成灾,毒蛇猛兽伤人,百姓苦不堪言。 为了解除水患,尧召开了部落联盟会议,请各部落首领共商治水大计。

  尧说:“现在洪水泛滥,请大家认真考虑一下,谁有能力治水?”大家公推鲧。

  尧不赞成,说:“鲧能力有限,恐怕办不好此事。”

  但是,首领们坚持让鲧去试一试,尧只好采纳大家的建议,勉强同意鲧去治水。鲧用了9年时间治水,非但没有把洪水制服,水灾反而更凶,原因是他只知堵不知疏。

  舜当上部落联盟首领后,亲自考察。他见鲧对洪水束手无策,耽误了大事,就把鲧处死在羽山。随后命鲧的儿子禹继续治水,并命契、弃、伯益和皋陶等人前去相助。

  大禹本姓姒,名文命,因治水有功,后人称他为大禹,也就是伟大的禹的意思。禹吸取其父鲧治水失败的教训,改筑堤防、堵塞河道为疏导江河的办法:凿龙门、辟伊阙、疏九河……

  大禹娶涂山氏为妻。新婚后,大禹只在家待了4天,就出发去治水了。他妻子生下了儿子启,婴儿正在哇哇地哭,禹正好从门外经过,听见哭声,却狠下心没进去探望。涂山氏在家等呀等,常站在黄河之滨眺望,所以这里就有了“望夫石”。

  古书里还记载,禹治理洪水时,亲自拿着畚箕铲子,顶风冒雨,走在前面。他在外一共待了整整13年,他的手上脚上都磨出了厚厚的茧子,指甲被磨光了,腿肚上汗毛也全被碱水腐蚀掉了。但是他仍是一拐一瘸地来回在治水工地上,常常是“昼不暇食,夜不暇寝”。

  当时,黄河中游有一座大山,叫龙门山(在今山西河津市西北)。它堵塞了河水的去路,奔腾东下的河水在龙门山受阻,常常溢出河道,形成水灾。禹仔细观察龙门山地形,带领人们开凿龙门,把这座大山凿开了一个大口子。这样,河水就畅通无阻了。大禹用疏导的办法治水获得了成功。

  大禹因治水有功,被大家推举为舜的助手。舜死后,他继任部落联盟首领。后来,大禹的儿子启创建了我国第一个奴隶制国家

  夏朝,因此,后人也称他为夏禹。夏禹死后就葬在茅山,后人因禹曾在这里大会诸侯,计功行赏,所以把茅山改名为会稽山(会稽即会计)。

声明:本文由著作权人授权新浪网独家发表,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